警惕遗产保护的“厚古薄今”

2008-04-14 19:44:45         来源:江南晚报     浏览次数:
  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记者从中捕捉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审视态度?? 
  “今天,一座高层建筑或一组建筑群的拆除与重建变得再普通不过,新建筑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对过去时代建筑的否定和藐视。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公众的支持,20世纪遗产必然会面临比早期文化遗产更严峻、更危险的局面。”这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本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的精辟发言。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全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相关专业的全体会议代表一致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记者从中捕捉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审视态度。 

  科学评估急需展开一提及遗产保护,人们总是对古代遗产的保护投入了较多关注――“厚古薄今”几乎已成为习惯性态度。面对这一误区,无锡论坛首次在中国把“20世纪遗产保护”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保护  
高度。
  
  然而面对不过百年历史、离我们的社会又是如此近距离的20世纪遗产,我们又当如何去界定哪些应当列入保护范畴呢?对此,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称:“面对数量庞大的近现代建筑物或建筑群,面对它们脆弱易损现象,我们如何鉴别遴选20世纪遗产,如何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20世纪遗产保护框架,形成独具特点的20世纪遗产保护理论体系,使之与传统意义上的遗产保护同步发展、协调一致,成了需要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 

  为此,《无锡建议》专门提出“开展20世纪遗产的科学评估”的建议,提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应将20世纪遗产作为重点内容,通过普查准确掌握资源分布和保护的现状。 

  记者了解到,尽管还没达成统一的评判标准,但国内已有很多20世纪遗产保护的案例。以江苏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苏30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700余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其中28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有90%以上可归属于“20世纪遗产”范畴。 

  为此,单霁翔局长也表示,对于20世纪遗产的判定,也不能完全套用古代遗产的标准。对于相当部分的20世纪遗产来说,生命历程尚未终结,发展状况尚未成熟,突出价值尚未充分彰显,其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往往仍在塑造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开展保护实践,并对已有案例进行分析,界定20世纪遗产的多重价值,探索和提炼科学的保护理论和方法。 

  保护方法亟待探索 

  20世纪遗产与古代遗产有一个鲜明的差异,它广泛运用了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使其保护方法存在不少难题。 

  拿20世纪最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为例。直到20世纪70年代,规范其使用的技术标准才完全制定出来,并开始实际指导人们对混凝土的使用,而在此之前施工的一些建筑物或构筑物,往往因为不符合相关标准,造成典型的腐蚀问题,导致混凝土材料过早退化。而对混凝土建筑来说,一旦出现混凝土的腐蚀,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威胁到文化遗产本体的存在。就目前的认识来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安全使用的期限一般在50至100年间,目前还未开发出能够有效延长其寿命的技术手段。 

  为此,单霁翔在他的主题发言中就提出,20世纪遗产的保护、修复、研究和价值认定,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全新的知识结构支撑。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 

  无锡保护可喜起步 

  保护的目的就是利用。《无锡建议》中提及“应制定20世纪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导则与管理办法,规范保护手段和程序,对修缮和利用途径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也例举了几条合理利用的途径。 

  对此,市文管办专家章大为称,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但每个城市应当根据城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列出并保护一批近现代遗产。无锡20世纪遗产主要集中于民族工商业遗存以及具有无锡城市特色和对无锡经济文化发展起到过决定性作用的遗存,比如上世纪70年代开挖的新运河,无锡特色的环城路,以及反映一定历史背景的马圩等。 

  据介绍,无锡在近现代遗存方面已有了不少成功的合理利用案例,也得到了国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比如,将20世纪遗产辟为博物馆、纪念馆:无锡民族工商业遗存――茂新面粉厂“化身”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就是最为成功的范例。将遗存融入当地风貌景区景点加以保护:无锡20多处近代私家园林,眼下都融入了无锡的景区景点加以保护,荣家私家园林梅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并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用遗产的旧有功能:无锡师范、东林小学、无锡市二院都还沿用着旧时学校、医院的功能。利用老遗存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则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正是基于这一基础,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才提出“无锡实践要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不过,无锡的文博专家也提出,尽管无锡的20世纪遗产保护已经有了很好的起步,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比如对于日渐式微的传统街巷、特色民居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村镇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