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把脉苏州生态 建言献策创“绿色苏州”
城市中心开辟水面或绿地
孟兆祯说,绿化建设由林业、风景园林和农业等组成。林业占地面积大、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是主体。风景园林主要是城市建设,占地面积不及林业,可位于人居环境的核心,利用效率高。风景名胜区是人走出城市投入大自然,园林则以人造自然的方式将自然环境请入城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上海通过实践证明,二十公顷以上的绿地生态效益显著”。孟兆祯认为,城市中心地带属于“大气环流带”,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进入,反复环流,建议在这里开辟水面或绿地,这样有利于生态环境。他说,上海人多地少的矛盾最尖锐,建国初期每人平均占有的公共绿地不足一平方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测得热岛高峰在延安中路,就划地二十余公顷,以每平方米地价一万二千元的代价“拆屋兴绿”,建成了延安中路绿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地形
在长期的工作中,孟兆祯发现,山城或江南水乡本来富于自然美,最宜以我国“天人合一”、“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山城或水乡去规划,但许多规划方案的线型都是大尺度的几何形,或圆或方地硬扣在曲水回坡上,很不适合。他说,宽广、笔直的城市道路到郊区丘陵地也要一直通过去,结果坡谷被切断,顺谷流下的水也被切断或填平。“生态文明的基础是尊重自然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还有什么生态可言?”
孟兆祯觉得,广东东莞市的城市道路顺应自然地形而建,山回路转,绿地自然起伏路边,充分印证了管子之言“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这样的经验不妨好好推广。
湖泊要争取百分之百截污
近年来,太湖、阳澄湖等水体的保护受到广泛关注。孟兆祯对此提出:要争取逐渐百分之百地截污。
孟兆祯说,滇池、太湖等内陆湖以前都曾是洁净的,滇池原来游泳时,渴了张口便可饮水。但由于长期滥排,现在滇池水质恶化,蓝藻不时暴发,已出现了投入再大、短时期也难以见效的恶果。只有彻底截住污水,再下功夫治理,才有希望恢复原来的面貌。
森林城市、人工湿地不可取
孟兆祯介绍,海洋、森林和湿地是世界三大自然资源,不可人造,因此森林城市和人工湿地的提法值得商榷。“森林是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城市哪可能用这么多土地种树?再说,森林是猴子住的,只有城市才是人住的。”
人工湿地方面,孟兆祯说,一些地方的江口尚有次生江苇带,这种芦苇高可四五米,在波浪的冲击下仍能牢牢地保护江岸,鹭鸶、海鸥等水鸟栖息其中。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硬要改为人工直墙,再造湿地,这又何苦?
苏州最应强调水与人的协调
孟兆祯觉得,对苏州而言,人和自然的协调最主要是水和人的协调。他的理由是:苏州是水城,因水建城,园林大多是水景园林,建筑大多沿河,没有水就没有苏州。
孟兆祯同时建议,我们不能光满足于现存的风景名胜区,还应恢复一些有价值的但没有开发出来的景区,如与西施有关的灵岩山响?廊景区。他说,响?廊底下被挖空,放了许多大缸,缸上铺木板,西施穿了木屐在廊上跳舞,发出的声音特别好听,就像表演踢踏舞。恢复出来的话,既可观赏游览,还是个表演的舞台,而这个舞台是在大自然环境中,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所以是精品。同时,风景名胜区都在自然山水中,苏州天池山、大石山等都是很宝贵的,它的宝贵在于是苏州古典园林学习的范本,也值得尽可能开发。
编辑: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