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准备为70处已消失文物古建筑立碑

2008-05-30 00:56:11    作者:魏娟 魏娜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次数:
  在每段城市化进程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在许多高楼大厦的脚下,可能有久存的古迹在轻轻叹息。兰州市计划为已经消失的城区内70处文物古建树碑立传,在闹市中取一席之地,以期唤回城市远去的记忆,警示今人、后人。

  树碑立传 连接城市的记忆

  文物立碑

  风雨的侵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改造,让那些留在老兰州人心中的古建文物渐渐消失。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央,记得曾有过城门、文庙、书院、会馆、寺庙的人越来越少。

  今年年初,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向市政府上报提议,在城区已经消失的文物古建处,设立碑文标示,标明那些消失的古建曾在何处,曾为何样。

  2月,经过文物和地方史志专家的筛选认定,初步确定了70处已经消失的文物古建准备立碑,并通过媒体公示,征求市民的意见。

  兰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副主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介绍说,选定的这些文物点涵盖了有关于兰州市的军事、文化、经济、宗教、城建等诸多方面的古建筑。军事关隘有金城关、凤林关、玉垒关,文化古建有兰山书院、五泉书院、容思书院等,宗教寺庙有金山寺、接引寺、普照寺,广武门、静安门等城门列入其中,刘尔?、彭泽、吴可读等兰州名人故居也将标示。

  一路走过

  一石激起千层浪,兰州市要为消失的70处文物立碑标示的消息,立即引起许多市民的关注。2月27日,王宏申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他逐个仔细看了看,许多都是自己过去熟悉的地方。楼下这条窄窄的井儿街被两边的写字楼和居民楼包围着,路边停满了汽车。他想起30多年前,路口的金花庙还在,但现在,不但早已没了金花娘娘,金花庙原址也已成了医院。

  记忆往前追溯,50多年前,金花庙里还人来人往,遇到旱季,人们就抬着金花娘娘的塑像来到市区求雨,人山人海中,王宏申的奶奶踮着小脚,牵着他,一路随拥挤的人群往前涌动。

  城市逐渐变化,王宏申看着金花庙被两旁的高楼取而代之,过去的“绸布街”拓宽成了现在的酒泉路,车马人流远远胜过当时最繁华的老 “绸布街”了。

  记忆中,几十年前,距酒泉路不远处的皋兰门门楼高高耸立,还有人在城墙上挖了洞住着。

  兰州的城墙构造和兰州的一种“马蹄子”花卷很像,花卷外面是白面,里面是苞谷面,城墙外面是砖,里面是黄土。四四方方的城,都是用城墙围起来。

  王宏申常常跟着父亲,穿过城门,到隍庙门前去,父亲抽着卷烟,蹲在墙角,和人“暄关”,他就和孩子们看杂耍,偶尔也吃碗酿皮子。现在,已近古稀的王宏申每天带着马扎,到滨河路去听秦腔。路过那些曾经的城楼、肃王府、金花庙、天齐庙时,他总要心里暗暗感叹,变化真快,快得让他感觉恍惚。

  王宏申也打了公示的电话,说“很好很好”,好在哪里,他只说:“让后人们记得我们还有这些东西。”公示10多天,兰州市申报办接到了很多人打来的电话。有市民提议增加设立碑文的文物点,有对碑文和碑体提出意见的。结合市民的提议,兰州市申报办又进行了一次筛选,去掉了4个文物点,确立为66处。

  市民卫立也看到了这个消息,在兰州二中上了6年学的她在毕业后才知道,学校所在地就是原来的“府文庙”。上学时,同学们从牌子上的内容知道操场边上的“大成殿”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用途。每天看着眼前的大殿习以为常,却不知那也是一道风景。

  兰州市申报办副主任高烽说,政府将投资200万元用于这些文物古建立碑。碑体由雕刻了“黄河母亲”的著名雕塑家何鄂设计造型,计划6月完工。

  城市灵魂

  一座城市多元的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绵延的历史“记忆”和外显的文化标志,是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本。一个城市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是丰富完整,就愈能凸现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愈能彰显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

  在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论述“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时说,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建筑、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正如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所说,那些历尽百年的古建文物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承着代代积累的人文精神。它们昭示着这座城市的久远历史,诉说着城市和城市里的人经历的故事。如果没有它们,拿什么来证明我们曾拥有的过去?

  不知过去,则无以言未来。若抽取一座城的历史,剩下的只是个空空的外壳。失去了其固有的文化特征,也失去了这个城市的“根”与“魂”。高楼大厦面前,都是千篇一律的都市,兰州,就无法与其他城市相区分。

  卫立常常在繁华的张掖路逛街,在金塔巷买小吃,看着两旁的高楼,人声鼎沸的夜市,有时会想,过去这里是什么样子。看了立碑的公告后,她的第一反应是:原来张掖路和金塔巷还有这么多古建筑。张掖路、金塔巷和武都路也是原来的旧城区中心,会集了许多寺庙、会馆、城门,这些,是卫立所不知道的。

  王宏申记忆里还有这些已经消失的古建,但他和卫立这样的年轻人之间,已经断了记忆,没有连接。而对于移居这个城市并不久远的人来说,记忆更是无处可寻。

  张克复说,虽然金城兰州自汉唐以来就建城,但城区内的古建基本都是明清建筑,更早之前的建筑经过几百年战火纷飞早已消失殆尽。现在,明清古建也已所存不多了。

  为那些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存立碑标示,更多的是唤醒人们的记忆,为城市追忆成长的脚步。消失的已经无法复原,用立碑来证明“我们曾有过这些”,这也是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环节。

  因为要彰显出已消失文物的文化意义,碑体就不是简单的一座常见黑色碑。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说,计划采用浅红色或浅绿色花岗岩雕刻,由著名雕塑大师何鄂主持设计。立成后,不但使本地人更熟悉兰州历史,也让外地游客深层次了解兰州,使其成为“一道新风景”。 

  警示当前

  消失的古建文物已成为永恒的历史,只能用立碑来挽留那些逐渐褪去的记忆,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无奈之举。

  “追忆重要,更重要的是对现存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长期关注和呼吁文物保护的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一直强调,立碑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警示当下,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文物保护,也教育今人、后人。

  兰州地处一个狭长的河谷地带,“城市建设范围小,用地紧张,必然与文物保护产生矛盾。”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金钰铭说,在过去的城建改造中,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文物的损坏。

  而在兰州现存的古建中,五泉山的古建群、白塔山古建群和文化宫的金天观是最大的三处明清古建群。“现在这些地方都是茶座酒肆,没有得到好的保护,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没有发挥出来。”张克复说。这些年来,他逢会就在讲,恢复这些古建的历史文化内容,发挥原有功能。

  在双城门兰州市百货公司经营部南侧,有600年历史的广福寺已经变成了居民大杂院,煤炉、自行车、晾晒的衣物挤在院子里,古建筑里外搭建着厨房、厕所,30多户人家在这里生活。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隐藏在高楼背后的寺庙曾是金城10大名寺之一。

  “应该尽快采取措施保护现在这些文物古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张克复忧心地说,已经消失的不可再弥补,重要的是保护好现存的,不能再犯相同的错!

  《兰州人物志》主编关振兴认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在“申报的过程”,通过申报中所做的一件件事情,告诉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唤起政府和每个人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今年开始,兰州市将拿出5000万元资金,用于兰州市区内隍庙、金天观等古建文物的维修和保护工作,计划2009年大体完成。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