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蕙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我国花卉市场以来,就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和推崇。气派的花形,不菲的价格,使其一跃成为高利润、高档次的主要年宵花卉品种之一。短短十几年时间,大花蕙兰从最初全部依赖于进口,发展到现在的90%以上本土化生产。然而,本土化生产比例甚高的背后,“国产化”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在可预期的未来,大花蕙兰国产化仍将面临一条不平坦的路。
品种:国产化难以逾越的坎
“品种,品种,还是品种。目前我国市场上种植和销售的大花蕙兰品种,几乎都来自韩国、日本等国,我国至今没有培育出既有市场推广价值、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花蕙兰栽培品种。就凭这一点,大花蕙兰在我国也不能完全称得上是国产化,只能说是实现了本土化生产。”已经种植了五六年大花蕙兰的北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安基地负责人张伟,每每提到品种问题,总是显得非常无奈。
大花蕙兰自从进入我国,就显示出巨大的需求空间。据统计:1997年我国市场消费大花蕙兰约5万盆,1998年增长到15万盆,1999年达到25万盆。当时,我国也有几家花卉企业如昆明庆成公司、浙江义乌义金农庄等开始着手生产大花蕙兰,但由于大花蕙兰生产周期长,从小苗培育出成品花需要三四年时间,因此,那时市场上销售的大花蕙兰成品花全部都是进口货。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几家公司生产的成品花陆续上市,大花蕙兰的国产化之路就此铺开。随后,不少企业纷纷加入到大花蕙兰的生产行列。据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大花蕙兰产业小组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60多家大花蕙兰生产企业及个体种植户,仅云南省就出现了近40家大花蕙兰生产企业,其中还包括几家韩资企业。
国产大花蕙兰成品花供应量由此出现跨越式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国产大花蕙兰成品花约50万株,2006年达60万株,2007年增至80万株,而2008年年宵期间达120万株。“这些成品花不仅品种是国外的,种苗也有一多半是进口的。”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惠珠表示,国产大花蕙兰种苗数量虽逐年增加,但由于品种老化,成品花生产企业还是愿意选择进口种苗。另外,除种苗进口外,日本的向山兰园、河野教大两家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我国投资进行大花蕙兰种苗生产,目前来自这两家公司中国生产基地的种苗供应量,已经占我国自产种苗使用量的一半以上。
品种上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花蕙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育种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还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我国仅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的大花蕙兰产业,育种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致力于自有新品种的选育,但受制于科研力量和投入水平等因素,培育出有市场前景的新品种尚待时日。云南河野教大昆明基地场长卢磊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市场上现有的大花蕙兰品种已经老化,而从国外引进新品种的门槛今后也会越来越高。目前,该公司在中国已对3个大花蕙兰新品种申请了品种保护,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申请保护。这意味着今后我国企业要拿到新品种必须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品质:技术有壁垒硬伤难愈
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是大花蕙兰品质的保证。近年来,我国自产的大花蕙兰成品花数量急剧增加,给进口产品带来了不小的冲击。2006年,进口大花蕙兰成品花需求开始出现萎缩,特别是2007年年宵期间,由于进口商对我国自产大花蕙兰产量估计不准确,对销售市场判断失误,再加之物流不畅、进口成本增加等因素,大量进口货品积压,进口商损失惨重。据分析,今明两年进口数量还会缩减。但业内人士表示,进口数量虽然减少,但并不意味着我国自产花已能全面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由于国产花品质不稳定,精品和极品花的比例非常小,高品质大花蕙兰在国内市场一直很紧俏。因此,高品质的进口花很难被国产花替代。
“客观地说,国产大花蕙兰成品花品质已有很大提高,但由于品种不是自己培育的,生产企业对品种的特性不能完全掌握,因此在栽培技术上只能不断摸索,一点点地积累经验,品质提升缓慢,步履非常艰难。”云南江川金兰园艺公司总经理李建明对此深有感触。我国市场对大花蕙兰有特殊要求,即必须在年宵期间使花朵开放度达到80%,而大花蕙兰品种繁多,既有早花品种,又有晚花品种,如果不了解其特性,控制花期的技术稍有偏差,就会出现早开或晚开,错过最佳销售期。因此,技术上存在壁垒和缺乏积累,成为我国大花蕙兰国产化发展路上的又一道硬伤。
大花蕙兰产业小组负责人、云南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昆表示,技术上的不稳定,直接导致品质的忽好忽坏。目前国内有的企业由于生产技术不成熟,上市成品花品质极差,不得已采取二三十元一株的低价倾销,严重扰乱了大花蕙兰销售市场。为此,大花蕙兰产业小组在积极倡导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同时,也希望国内生产者致力于品种研发,依靠自有品种提升品质,加强自律规范市场。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