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田花卉市场是目前日本最大的鲜切花拍卖市场。公司副总经理小杉圭一近十年经常在中国、日本两地考察市场,对中国的花卉流通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日前,记者在天津见到小杉圭一,借机就中国发展花卉拍卖可行性的问题采访了他。他认为,中国的花卉在现阶段受生产形式、产品标准、消费引导等因素的限制,大力发展花卉拍卖市场的时机还未成熟,有待市场建设相关政府部门、生产商、批发商共同转变现有观念。
产业待明确分工
“在中国,花卉的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经营的模式非常普遍,这是限制拍卖市场运作的重要原因。日本在职能分工方面很明确,不同的公司经营着不同的环节,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也是花卉拍卖市场赖以立足的基础条件。”小杉圭一指出产业链各环节分工不明确,有实力的企业想做流通,生产商不配合,这势必阻碍拍卖市场的运作。
生产商和批发商倾向于传统的“对手交易”,小杉圭一认为,原因还在于利益。对于生产商,一方面拍卖市场要求产品有规范的包装,生产商需要先在这方面投入一定成本;另一方面在拍卖市场运作前期,价格不稳定,很有可能低于“对手交易”的价格,这在生产商看来是一种损失。对于批发商,习惯了“货比三家”,以较低的价格进货,而产品通过拍卖交易后,他们失去了这个主动权,觉得无法在拍卖中获得便宜的价格,同时还增加了拍卖市场收取的费用,批发商需要以更高的价格销售,加大了经营风险。这一现状的改变还需要时间。
过去十年间,北京莱太花卉交易中心、上海云荟拍卖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玉溪亚太花卉交易中心以及广州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都相继建立并投入运行,但除了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仍一直保持运作外,其余都在不长时间的试行后放弃了,这方面的原因确实存在。
生产需依托组织
花卉没有统一的标准,流通就变得混乱,这是小杉圭一一再强调的问题。他说,在日本,花卉很少有明文规定的标准,优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他们的产品自然就成了“标准”,这种由市场自行规范产品品质标准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中国目前的现状,但有一个市场认同的产品标准体系,是保障拍卖顺利进行的基础。
“在日本,花农有自己的‘农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花农的市场竞争力。‘农协’在规范花农产品品质和组织产品进入流通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形成花农组织也是实现产品标准化的第一步,各地花卉协会一直发愁产品品质问题,其实都可以通过花农组织得到解决。现在昆明已有较多花农组织,但还不够普及。”小杉圭一强调了成立花农组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表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行是各地推进花农组织化的契机。
市场宜贴近消费地
拍卖市场有产地型和销地型之分,小杉圭一认为,销地型的拍卖市场更容易运作和经营,像中国如果发展拍卖市场,昆明、上海、北京、广州相比其他地方更有条件,因为这些城市有形成流通点的基础,例如各地的产品到达上海后,一方面可通过上海的港口流通到其他国家,一方面可分销到上海及周边的区域,这些区域是消费相对集中的地方。
“中国的生产量其实还不能满足各地消费需求,但现在这一现象并没有显示出来,因为中国的消费没有推动开来,流通也就很少有人去做。目前,中国有人开始想流通的事情了,但做得还不到位。”关于这一方面,小杉圭一建言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不要一味花钱在建造大棚式的花卉市场上,花了大力气还很难管理,不如花精力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上,效果会更好。他说,在日本从事花卉流通都有专门的法律保护,不是谁想建市场就可以建的,准入门槛很高,这样就不会把市场搞乱。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