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吴地翠园

2008-10-14 19:31:11         来源:时尚家居     浏览次数:

  吴地历代文人名士辈出。文人崇尚隐逸风雅,寄情山水,仅在苏州就留下了众多书卷气息浓郁的私家园林,成为东方文化的传世精华。古人逝去如江河,文人造园已经出现百余年空白。近日苏州中国画院副院长蔡廷辉先生以他的宅邸给了我们一个欣喜的答案。

  小桥、流水、人家

  进入翠园,客人眼前无不一亮:但见迎面一座玲珑雅致的古典小花园,占地不过五百平方,廊亭半围,有山有水有花木。翠阴掩蔽,回廊隐现。山色苍古,泉水伴和鸟鸣,清风递送花香。更有唐宋石雕点缀其间,平添许多古文化韵味。粉墙楼房,枕河而建,真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翠园风情如画,将文人的风雅意境与吴越的历史传承结合得十分巧妙。

  隐与现的艺术处理

  受翠园主人的邀请登上山顶茗楼品茶,话题自然离不开翠园。蔡廷辉先生开始侃侃而谈,说自己虽谈不上是设计师,自然不敢夸夸其谈讲造园的诀窍,但却在内心一直认为比起设计技巧,设计思想来得更为重要。古代文人造园,着眼于“不出成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心理负荷更重,比古人更需要自然美境的抚慰。所以,翠园的设计更注重经过凝聚浓缩和艺术加工的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是翠园的精髓和灵魂。

  说到自然景观,无外乎山石、流水、林木三要素。翠园设计师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引来作为艺术处理三要素总法则,避免了小园一览无余的大忌。诀窍则在总体的规划:巧植林木,使景观层层有掩有现;巧设石障,使曲径步步有景有情。

  空间分割与渗透

  山因水流而活,水因山转而媚,山水宜结不宜离。最聪明的方案莫过于翠园设计师

  采取的池上叠山法:让峰峦倒影入池,让波光返照山洞。山与水交相辉映,灵秀之气因山泉泻池而毕现。翠园的池心还有设计师蔡廷辉先生得意的一笔:一块形态奇特的峰石突兀而起,壁立水波,状如达摩一苇渡江,妙趣横生,令人遐想禅悟对于历代文人造园师产生的启示。

  借景手法的运用

  借景从来是造园设计十分重要的手法,蔡廷辉设计的另一座私家园林“醉石山庄”背靠东山,筑亭可坐看漫山红橘;面对太湖,起楼可远眺连天银波,不费分文的湖光山色真称得上是借境的大手笔。而运用在翠园的借景手法,全因空间布局找出园内相对位置互为景观的最佳角度:峰峦收入楼窗成为一幅山水画;泉声传入半亭俨然一曲丝竹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除此,翠园设计师蔡廷辉还借景于四季植物:春日卷帘,靠岸新柳滴翠;夏日纳凉,窗外桐竹摇荫;秋日诵诗,屋后听芭蕉夜语;冬日煮茗,亭前闻梅花散香。除了空间、时间的借景,设计师还擅长借景于历史人文景观:宋代古井搬入翠园廊下,这一借借来千载岁月。

  中国文人造园讲究生境??园景要生机勃勃,画境??园中景致要入画,而且追求一步一景一画,意境??景观所生成的韵味能使人联想悠远,富于深意。

  蔡廷辉先生营造翠园对此之境的追求可谓不遗余力。

  茗楼高踞翠园的山上,推窗鸟瞰,城市中的翠园宛若世外桃源,没有繁忙与喧嚣,只有宁静与悠闲。茶余的客人不仅看到了桃源,而且看到了中国古典园

编辑:xuan88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