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泉州土楼保护 力争“世遗”扩展项目
泉州土楼缺少保护
“看到《泉州晚报》关于对土楼的报道,我觉得政府应该投入经费对土楼进行修葺,还原土楼的形状,并加以保护,让后人可以一饱眼福。”卢清山说道,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地面上有很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而近日,在安溪、德化、南安等地发现了多座土楼。这些泉州土楼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永定客家土楼相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永定客家土楼主要是圆形结构,为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而泉州土楼主要是方形结构,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泉州土楼外观多为方形,内部多为传统的合院式结构。客家土楼还承载着客家文化中祭祀这一功能,而泉州土楼更多的是汉人对建筑审美、房屋居住的一种理解,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创造性的杰作。
卢清山指出,此次发现的土楼,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被破坏得很严重,基本上处于任其自生自灭的状况,有的被火烧,有的倒塌了。如果再不对现存土楼进行好好保护,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恐怕会消失。
要打好土楼旅游牌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泉州土楼是福建土楼的一个支流。为此,卢清山等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府可以邀请古建筑专家对泉州土楼的价值进行评定,并将土楼纳入文物部门管理,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努力将它纳入福建土楼世界遗产的扩展项目。这就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泉州土楼的关注。同时,旅游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打好泉州土楼这张牌,开发安、永、德山区县的旅游资源。例如安溪,如果结合茶文化,并将在该地发现的土楼修缮好、保护好,将它作为旅游资源推介出去,这将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
同时,卢清山表示,土楼后裔遍布台湾、东南亚地区,保护土楼有利于联系海峡两岸的乡谊。泉州土楼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泉州许多土楼的原居民后来都移民到台湾、东南亚等地。以安溪县西坪镇赤石村明初土楼??聚斯楼(又称赤石土楼)为例,该土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我省目前已发现最早、最为完好的土楼。该楼李氏、林氏大量移居东南亚、台湾等地,明朝台北有一条“赤峰街”就是赤石人迁移过去的,以茶叶、益生堂而出名。如今台湾各地均有赤石人,不少台湾赤石乡亲流露出回安溪寻根问祖的愿望。
编辑:xuan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