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陵园文化挑战殡葬旧观念
整洁的墓园与休闲公园两位一体,既是祭祖祈福的陵园,又是集传统文化探寻、人文纪念、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
看到故人的安宁,后人在文明的祭扫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和领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这里不再让人感到阴森和荒凉,而是处处充满阳光和哲思……
??题 记
多样化的殡葬方式寄托同一种哀思
提起殡葬,对于常人来说,出现在脑海中的除了对逝者深切的悼念,就是搭灵棚、行大祭,烧香摆供,披麻戴孝,吹吹打打,还有纸人、纸马、纸车、纸轿,以及极具“现代色彩”的纸彩电,纸冰箱、纸公寓、纸金库,更有逝者家属游街送路,扬幡招魂,抛纸钱,烧冥币的情景,每逢清明节,大街小巷又是一派烟熏火燎的景象……先人们留传了几千年的落后的殡葬礼俗,不得不让老百姓对“殡葬”留下了的晦涩而无奈的印象。
在我国,除传统的土葬之外,也有着不同的殡葬方式:以火葬代替土葬,以骨灰盒代替棺木;以骨灰公墓、骨灰纪念堂、以及碑、廊、亭、阁等存放形式代替装棺土葬。以葬于公墓或深埋不留坟头代替私埋乱葬;以佩黑纱,戴白花代替披麻戴孝,以花圈、鲜花代替烧纸化钱;以鞠躬默哀代替磕头跪拜……如今,在许多城市的郊外已经看不到乱葬后的坟岗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雅而温馨的字眼??陵园。陵园里雕塑、绿地、花卉、流水映衬着一个个艺术化、个性化的墓碑。每逢清明,那种烟熏火燎、拥挤不堪的乱象不复存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环境优美的公园景观,井然有序的祭扫活动。
还有人正在提倡植树葬、草坪葬、花葬、水葬等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有识之士将逝者的骨灰或是埋在松柏之下、或是撒在花丛之中、或是撒入河流大海,让他们回归自然,让生命之花在大自然的记忆里永不凋谢……
古老的殡葬习俗 飙升的殡葬消费
自古以来,殡葬文化在华夏文明中显得古老而又独特,敬始而慎终的观念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不少人认为,孝敬老人尊敬死者就得大办丧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丧事的筹办者为巨额的花费而暗暗地叫苦不迭,如果少了点程序,小了点排场,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结果就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些日子,有报道称,福建省南安市诗山镇发生了安徽籍外来务工人员王士喜因无钱葬母,将母亲遗体装在麻袋里,沉尸溪中进行“水葬”的辛酸事。
据民政部估计,我国每年的殡葬消费达上百亿元。令人更加忧虑的是,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在殡葬消费的背后隐藏着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由于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殡葬用品时很少计较价格,使部分商家有空子可钻,从而导致殡葬用品质价不符,价格虚高,成为殡葬消费中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消费者过度消费行为,也造成了自身不必要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笔者认为,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这不等于大办丧事就是对逝者的孝敬与尊重,我们应该以理智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对待殡葬。
名人示范 殡葬文化新概念
华夏文化之博大精深,殡葬文化亦可见一斑。
魔术大师张惠冲的墓台上放置了一顶加长的礼帽,礼帽中走出几只洁白的和平鸽,一根魔杖躺在魔术台上,仿佛表演刚刚结束,大师正在休息。一名教师墓前半截已熄灭的蜡烛伴着烛泪,示意老师还没有把自己的光和热全部奉献给学子。在一个不幸逝去的大学生的墓前,是一个装着幸运星、信件和全班合影的信箱。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笑脸就留在艺术造型的墓碑上,而信箱里每个周五都如期而至的信件,它让我们相信,可爱的青年人,他好像并没有离去,他其实还活在同学们中间,他们之间的小秘密,依然在小小的信箱间传递。这些墓碑既告慰了亡灵,又减轻了亲人的悲痛。
把占地的墓葬让位于树、草、花,把亲人的骨灰埋撒在树下、花草丛中,腾出了近千亩可绿化土地的同时,许多逝者的亲属参与了墓葬四周树木或花草的关爱活动,每逢清明踏青、扫墓,人们既奠祭了亡故的亲人,又养护了绿色植被。听微风在树梢上划过,仿佛亲人正在与你窃窃私语;手扶树干,又仿佛在与亲人携手,这将是一幅多么美好与温馨的画面啊!
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文化体系,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它历来又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人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直接感受到时代的风貌、民族的文明和国家的兴衰,它与同时代的先进文化血脉相通。纵观历史,除了中国千百年的殡葬文化,西方的殡葬文化也是异彩纷呈,殡葬文化造就了法国拉雪兹公墓、蒙马特尔公墓、俄国新圣母公墓、美国阿灵顿公墓等公园式的陵墓,成为了当地城市文化厚重的部分。
西宁:呼唤新的殡葬文化
上海的鲁迅公园,是鲁迅陵园的所在地,但里面游人如织,早晨是老人的天下,晚上是年轻人的天下。这种喧闹,并没有给长眠于地下的鲁迅以“烦恼”。鲁迅陵园公园化之后,为人们的休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名人的墓地尚能“开放”到如此,更何况寻常百姓呢?
江苏南京的公德园、上海福寿园、湖北武汉石门峰等都是当地有特色的陵园景观之一。这些地方不仅是供逝者安息的土地,也还是知名的公园,是一个个供生者休闲旅游的文化风景区。每年到这里旅游参观的人成千上万,不少的会议、庆典、老年活动等都在此举行。在同一片土地上,生者与逝者和平共处,安息在这里的逝者,决不会感觉到红尘的喧嚣,在这里休闲的游人,也没有感觉到墓地的阴森。浓厚的文化氛围,淡化了生与死的界限。
而在青海,在西宁,却似乎少了这么一道风景,我们不禁反问自己:是不是早该革除陈旧落后的观念,让文明的殡葬文化和陵园公园化取而代之?
在西宁,这几年公墓的开发与建设方兴未艾,正式经营的已有六七家之多。但公园式的陵园建设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来到了位于西宁市城南新区的青海龙泉中心陵园。
这里将会是西宁第一个公园式陵园。龙泉中心总经理罗印宁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如果放眼世界陵园文化时就不难发现,陵墓艺术化的水准,就是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巴黎公墓的石头会说话,意大利陵园的气氛扣人心弦。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众多的帝王陵园,也同样诉说着千年古国的殡葬文明的辉煌,但我们没有理由驻足不前。用文化装饰陵园,建公园式的陵园,不仅是我们的事业所在,更是我们有责任建设和谐社会的追求所在。他说,写好建设中心陵园这项“安魂工程”的大文章,直接与西宁乃至周边地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穿过龙泉中心陵园肃穆的大门进入园区,只见传统的牌楼设计颇具匠心,看上去似乎于方正之中虚化,形成一扇空灵的凯旋之门;体现孝道且栩栩如生的雕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仿佛在迎候生者对逝者生命的追怀,也向人们传递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园中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婀娜多姿的杨柳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山水公园。在这里,一棵棵云杉圆柏、丁香刺梅营造出一幅幅富有生态文化特色的园艺景观。人造泉水从石峰中飞泻而下,玉带瀑布如卷帘哗哗作响,溪水流淌如窃窃私语。山、石、湖、溪、花、草、树等景点布局自然流畅,体现了远离世俗尘嚣,追求休闲自在的意境。陵园融会了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以山、石、水、池为基本要素刻划出灵山秀水,整个陵园绿化覆盖面积达到70%;而且陵园内还精心设置有休闲区和办公区。
在谈到墓碑设计时,罗印宁先生娓娓道来:陵园里如今虽然还没有安葬已故的名人志士,但我们把市民的真善美用艺术化的手段加以设计和包装,力求将每一位市民购置的墓碑设计成不同的风格和形态,让每一位安息者得到最完美的人文关怀。在公园式的陵园里,人们也可以自主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墓碑造型和撰写碑文。
人文关怀,这个温馨和谐的词汇,在公园式的陵园里,为逝者做出了一生最精彩的回顾和最艺术的总结。
徜徉在这样的陵园里,我们深深地感到,西宁,正在呼唤新的殡葬文化;也在呼唤更多公园式的陵园……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