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城市重建的纷杂样本

2009-05-11 16:51:45         来源: 南方周末     浏览次数: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马昌博发自都江堰、成都

  庞大目标 细微协调

  某块土地基础设施已经做好,设计单位希望这里是块绿地,但是政府觉得基础设施都有了,做绿地就浪费了。最终只能是选择一个折中结果:做一小块绿地。

  震后不久,正忙于救灾的都江堰市委副秘书长罗朝鹏,奉命起草一个推进农村产权改革的文件。

  城乡统筹是成都市最近几年的重点工作。但罗朝鹏觉得,正是紧急救灾之际,这种改革似乎不必着急。斟酌半天后,初稿写的是“加快轻灾区,顺势应时推进中灾区,创造条件、稳妥推进重灾区的产权制度改革”。

  没想到,领导看完之后说了一句话:你写反了。

  对于都江堰市来说,此前已经是一个现代城市的模样,而此后的重建,也完全是一个现代城市的重建,而且是一个保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的重建。

  这个城市,试图围绕着一个支柱产业??旅游,重建整个农村和城镇。而都江堰市政府的现代思维,也超出了人们对于一个县级市政府的惯常判断??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重新盖起房子,而是借助这次“重建”,跃升产业整合,跃升城市基础设施。

  这是一个庞大目标,城市的利益和千万个体的利益的一次大规模集中博弈,其纷杂之程度,其它重灾区亦难类比。

  城市:十多万人的利益博弈

  作为都江堰市规划局局长,屈军压力颇大。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产”所在地。“领导的要求就是两句话:对历史负责,向世界交代。 ”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都江堰将全城区分为5大片区,选择了20家设计单位,每家只能做一个片区中的一部分,为的就是“体现多样性,保持街区的活力”。

  设计单位说作为规划局局长的屈军太现实了,而政府的领导则说他太理想了。一个例子是,某块土地基础设施已经做好,设计单位希望这里是块绿地,但是政府觉得基础设施都有了,做绿地就浪费了。最终只能是折中:做一小块绿地。

  但是,对这个城市重建目标的复杂期许,不仅仅如此。

  上海援建的医疗中心,定位就是三级医院的水平,但缺乏足够的医生。“我们的医疗中心建成后在西部是一流的,但医生肯定不是一流的。”屈说。

  一场“华丽转身”,不仅是可见的设施,都江堰开始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它准备通过和IBM的合作,将实体城市和虚拟城市结合起来,跨越老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屈军说,这在世界上亦是第一次尝试。

  所谓的虚拟城市,比如就包括通过技术平台,让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通过网络给都江堰医疗中心的病人看病。而都江堰的医生资源,亦可通过网络向乡镇卫生院延伸。

  宏大的设计理念外,是琐碎的利益博弈。虽然农村重建头绪众多,不过在屈军看来,却远没有城市复杂。“农民的宅基地从地上到天上都是他一家的,而城市里,一栋楼里有几十户,要求都不一样。”

  屈军说,重灾区北川,全部人口不过2.3万,而都江堰市区房屋严重被毁需要重建的受灾人口就超过10万。“北川是全毁了,重新建。都江堰,利益更复杂。”

  有一个毁坏严重的小区,大部分人都搬走了,剩下一栋楼的三个单元的人不愿意走而选择原楼加固,因为有人听说政府的规划中,这里将来会修一条路,这就意味着可能要拆迁,而拆迁是“一赔三”的标准。“确实规划的有一条路。”屈军说,“但问题是,什么时候修,并没有定。”于是当地官员告诉坚持着的居民,如果愿意等,没问题,但路究竟什么时候修,是一年后还是二十年后,说不准。“政府一着急,市民就说那你拆迁我好了,又到了另外一个利益循环了。”屈说。最终这些市民选择了搬迁。

  事实上,居民的意见集中起来颇为不易。比如中度受损的房屋,是否选择加固要整栋楼的居民同意。市政府家属院的居民就有一次到“重建办”,称自己所住的一栋楼中包括某副局长在内的三名官员难以说服。这几位市民对本报记者说,负责该家属区的工作组人员之前曾劝说上述官员但无果。

  甚至包括跟谁做邻居也在居民要求的范畴内,很多市民提出想和熟人为邻。最后都江堰出台政策,最多6户人家可以组成一个号,参加安置房的抽签分房。“这样也可以保证这个城市的人脉秩序不至于因为地震被太多地打断。”屈军说。

  教育部门曾提出农村每个村要有一个幼儿园,但是计算之后,发现很难养得起。交通部门则提出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要两车道,但是却很难有这么大的交通需求量。

  最后这些也都折中了一下。

  农村:钱和前途

  农村重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

  政府能给农户的重建补贴2万元显然不够,而都江堰的想法是,尽量让重建的农房具有旅游的价值,按照这样的标准,一户就要十多万元。

  一开始,政府的想法主要是给农民“统规统建”。简单说,就是农民让出一部分宅基地给政府,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代价是给农民统一建住宅,标准是每人35平米。

  然而一些农民却有抱怨,尤其是诸如青城山这样的旅游区的农民。“他们搞一个农家乐,一年好的有上百万的收入。 ”罗朝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经过调研,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住房重建的“六个模式”,包括和社会资本“联建”等等。

  “如果你只给农民一个选择,他就会考虑这个政策好不好,很多人会有不满。但如果给他很多政策去选择,他考虑的就是哪个政策更好。”罗说。“联建”的模式最终得以在都江堰遍地开花。不过,“有的企业以为可以趁机圈地,签约之后迟迟不动工”。市政府向投资者保证,会及时发给各种权证,但“联建”协议并没有规定投资者应及时开工。发现问题的都江堰市后来迅速改正。

  解决了资金的问题,接下来政府面对的,是如何说服农民,把房子建得和周围的景观相配套。

  在青城后山的一个村庄,一些人试图把屋子建成欧洲洋房,这和川西的自然风情显然不搭调,而另外一些则“太乡土 ”,“农民想把建筑搞成大红大绿”,罗朝鹏说。

  这让基层官员们很头疼,他们跟农民讲川西的风貌特色和旅游的关系,甚至都江堰市的市级官员也到现场对话。他们最终说服了农民,但“农民盖房喜欢模仿,结果都想盖一样的”,从旅游的角度出发,这显然缺乏多样性,于是官员和负责规划的专家再次出面沟通。

  成都市重建办综合组组长张佳说,政府甚至想到发动了乡村风水先生的力量,“如果他们跟农民讲,你按照规划修更好,农民就会觉得好”。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

  都江堰市旅游局局长陈光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旅游人数,目前已恢复80%,不过旅游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很多人只待很短的时间,没有什么消费。”陈说,而地震对于游客信心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而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长樊拓宇焦心的,则是钱。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都江堰市共有6个项目确认进入国家重建规划,涉及资金大概1.1亿。樊说,目前到位的资金有700万,另外都江堰市政府贷款2000万用于文物重建。

  事实上,更让樊担心的,是文物重建资金“薄厚不均”。“很多机构喜欢援建名气大的古建筑。”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家机构要援助100万,但是执意只给二王庙,“实际上二王庙的资金已经基本到位。”

  “这是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区别。”樊拓宇说。

  除此之外,澳门基金会捐助1.796亿援助青城山古建筑群重建。不过樊说,这笔款项更多的是援助宗教庙宇,而非直接针对文物,“有些庙宇并不是文物。”

  另一些困难依然存在。都江堰市建设局4月23日的一份文件说,随着重建项目全面启动,“无证开工、靠挂资质承揽工程以及违法分包、转包等现象凸显”。

  这份官方文件详细列举了对种种违规行为的处罚,并警告说要在今年下半年展开大检查,若有违规,将进行公开曝光,“绝不姑息”。

  总体来说,有好消息。都江堰市发改局的最近一份分析报告说,都江堰市的经济指标去年底到达谷底,今年3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相比去年底已经回升不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4%。

  报告指出,当前的投资增速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支撑。报告也警告,若不能有效吸引社会投资,规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将难以持续。

  钱依然是个问题,上述报告说,都江堰市以政府资源和信用获取的银行融资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而进一步融资需要的抵押物严重不足。

  都江堰市发改局官员对本报记者说,“经济的总体复苏估计要到2010或2011年”。

  不过,春节时,都江堰街头挂满了红灯笼,已经喜庆起来了。

  (实习生魏?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joj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