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万亿”时代的动力谋变

2009-06-05 18:01:21    作者:迟诚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去年年底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被称作是扭转经济下滑的短期重拳,而“后4万亿”时代,什么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动力源泉?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部署了多项改革,内容涉及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资源品价格改革、民生领域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等,大措施达13项,具体措施达100多项。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着力于我国中长期的结构问题,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旨在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给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注入新动力。其中有两处是指明要国家林业局牵头的,一是推动棚户区房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旨在加快推进民生领域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二是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旨在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早已经不再新鲜,但《通知》的出台却比以往更受关注。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改革矛盾更加突出,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从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4个月经济数据来看,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扣除价格因素,目前实际投资已经接近40%。未来几个月,在政府主导和银行资金推动下,投资增速仍会继续加速上行。然而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只是局部的结构性复苏,而非全面复苏。这种复苏带有一定的蒙蔽性,千万不能就此放松警惕,大呼危机已过。

    回眸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难发现有两大支撑动力。一是要素投入,包括大量的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资金和环境;二是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从1978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到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不同,中国选择了一条极其特殊的渐进式改革之路,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30年后,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两大动力又可发现,生产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已经开始递减,两大动力的天平已经开始向后者倾斜,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过渡到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上来。

    因此在政府大手笔的4万亿之后,我们用比在此之前更急切的心情关注着体制改革意见的出台,并且更期待这些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因为生产效率和增长方式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景和质量,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效率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