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 威胁珠海生态系统安全
刚刚过去的“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鲜明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对于地处亚热带、经济贸易活跃的珠海来说,“外来物种”并不陌生。互花米草、薇甘菊、水葫芦、松突圆蚧、红棕象甲、椰心叶甲、刺桐姬小蜂……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珠海的农林科技人员始终没有停止过与它们的斗争,并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
在北师大珠海分校第二饭堂旁,几颗原本葱郁的杂色刺桐树近日来得了一种怪病:叶片结满了疙瘩,叶柄和新枝则肿大,就像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毒瘤,被严重“毁容”。而“罪魁祸首”是一种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小虫子,叫 “刺桐姬小蜂”,2005年在国内首次发现。树上的那些“毒瘤”就是它的虫瘿。珠海市森防站工程师容煊雄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已经试行过的“剃头抹药”,都不是理想的根治方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闻所未闻的外来物种悄然入侵珠海,其种群不断繁殖,范围不断扩大,危害不断加剧,给珠海的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多年来,珠海人与这些疯狂繁殖的外来物种,进行了一场狙击“生物移民”的持久战。
外来小虫之祸
刺桐是我国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我市马路两边和公园里均有种植,花开时红艳艳地漫满整个枝头,非常惹眼。而刺桐姬小蜂却让刺桐叶片卷曲,枝茎肿大,有碍观瞻。容煊雄折下一根“很受伤”的杂色刺桐枝叶介绍说,小蜂先是产卵于新叶和枝干内,幼虫在叶组织内发育,并在叶片、新枝和叶柄处形成虫瘿。虫瘿严重的叶片和茎干,生长迟缓,缺乏活力,严重感染时大量落叶,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威胁我市28000多棵刺桐。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这种2004年才在国际上命名的新物种很小,体长在1到1.5毫米之间。资料上称,姬小蜂科属昆虫纲,较早发现于毛里求斯、留尼汪、美国夏威夷等地。本来姬小蜂是寄生性的昆虫,是某种昆虫的天敌,惟独刺桐姬小蜂是个例外,寄生在刺桐树上,因而显得非常特殊。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从2006年发现我市有该虫,深受其害的刺桐经过剪枝和喷药等防治措施,虽然危害面积由2006年的0.031万亩降至2008年的0.0184万亩,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情况总有反复。
同样遭受 “外来物种”侵袭的还有50万棵棕榈科植物,来势汹汹的“坏家伙”主要是椰心叶甲。这种褐色小虫,为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在海南几乎给椰子树造成 “灭顶之灾”后“偷袭”广东。记者在香洲一棵叶黄干枯的椰树上看到,这种褐色小虫体态匀称,因此有人称它“美女害虫”。它主要取食棕榈科植物最幼嫩的心叶,造成植株死亡。
棕榈科植物是珠海秀美自然景观的标志性植物之一,椰心叶甲的入侵和不断扩散蔓延,使0.63万亩摇曳的绿色植物得了“心病”,经过两年的挂药包治理,到2008年为止,仍有0.44万亩无法痊愈。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珠海先后出现过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相思尺蠖、红棕象甲等外来入侵者。别看它们体型幼小,带来的危害却不可小觑。
防治外来物种的持久战
除了“外来小虫”,外表美丽幽雅的花花草草同样极具危险性。记者在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就发现了两种“绿魔”薇甘菊和互花米草的踪迹。尽管它们已经在强大的红树林面前节节败退,但仍然不放过一切可以“反攻”的机会。去年年初,冰冻灾害造成大量海桑和无瓣海桑死去,已被逼退到海岸边上的互花米草又开始大肆疯长,抢占地盘。“不过,它们没有得逞。”淇澳-担杆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高级工程师杨雄邦,指着海上新的“隔离带”对记者说,那是他们及时补种的无瓣海桑树苗。
据悉,国内已经发现的有害生物,广东大部分都有发现,珠海当然也不能幸免。虽然真正构成危害的有薇甘菊、互花米草、水葫芦、刺桐姬小蜂、椰心叶甲、红棕象甲等,而且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防线”仍然脆弱。杨雄邦说,自己最早来珠海就是为了日本的“外来入侵物种”松突圆蚧。从1982年发现这种入侵物种,到成功将其从国家环保局的“黑名单”中剔除,并获得199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奖,再到现在防治互花米草,杨雄邦已经和“外来物种”对抗了二十多年。
他分析指出,造成外来有害生物频繁入侵的客观原因,一是珠海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进出口贸易活跃,人流物流频繁,有意无意之间,一些未及认识的有害生物就被带了进来;二是珠海是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适合生长的物种相对较多,外来生物很容易在这里安家繁衍。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