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廊道”是对行人路权的尊重
套用领袖的一句话来讲,城市是属于汽车的,也是属于行人的,归根到底是属于汽车的。汽车工业在国外是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我不太清楚,但在国内,汽车工业是不少城市的宠儿,是绝对的朝阳产业。因此汽车,当然包括有车族,也就成了“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城市各种资源的分配上被优待有加。此消彼长,在资源还有限的情况下,行人享有的资源自然就日渐稀少。最直接的体现是,在不少城市中,已越来越难找到轻松步行的道路了。走在市区的任何一条大小道路上,我们要以双倍的警惕性提防无处不在的车辆,忍受油烟、噪声,还要不时地被红灯打断行进的脚步。“闲庭信步”,已经是一个奢望。难道城市之大,放不下我们的双脚?
好在有消息表明,这种“无路可走”的情形有望得到改善。据《信息时报》昨日报道,日前广州市规划局公布了广州步行系统规划,不久后,广州就将建成11条总长约145公里的步行廊道。将云山珠水等自然生态景观,上下九、天河城等商业区域,中山纪念堂、黄埔军校等近代革命遗址全部串联起来,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徒步观赏完广州最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带。
在城市道路规划和建设越来越不利于行人的大背景下,听到这样的消息,无异于在荒漠中遇到甘泉。路最本来的意义,就是由人走出来,并让人来走的,“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汽车等交通工具,给予人们极大的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步行,就是落后的,就一定要被轻视。走路,永远都是无可取代的交通方式。尤其是在汽车工业过度发展,带来普遍的、严重的交通、环境等问题的时候,步行,就体现出其无可替代的优势。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考虑到行人,必须考虑到要让人能够舒心地走路。一座城市的伟大在于它的包容,让汽车和行人,以及用其他交通方式出行的人,比如说骑自行车,各得其所,是城市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现实的局面是汽车一枝独秀,其他交通方式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正因为如此,广州市规划局的“步行廊道”计划让人眼前一亮,倍感珍贵。
高兴之余,也难免有些担心,规划毕竟还是个图纸,要变成现实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或者变成现实后与我们的想象会不会相去甚远。“步行廊道”是个新鲜事物,本人甚至第一次听说,对此本无太多的发言权。但我想只要有关部门抓住两点,这件事情就能够办好:一是尊重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把行人的权利和汽车的权利等量齐观,并在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出来;二是广开言路,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见,尤其是那些“交通基本靠走”的市民的意见。
编辑: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