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选用中国特色花卉将大势所趋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在商家眼中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各地许多鲜花店已做好准备,欲从“七夕经济”中大赚一笔。据悉,到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6日)这一天,合肥的玫瑰价格将由平时的每枝1.5元涨到3~6元;郑州的玫瑰价格将由每枝2.5元~3元涨到5~6元……价格比平时至少涨了1倍多。看来,商家们下定决心要炒热“七夕”花市,在节日当天赚个钵满盆溢。然而,比起公历的2月14号“正统”的西方情人节,花卉商家们打出的“情感牌”能否得到年轻人群的垂青呢?
“七夕节”是本土“情人节”,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七夕节”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远不及每年公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人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节日。那么,本是“七夕节”主角的年轻人,为何热衷过“情人节”而冷落了“七夕节”呢?
在西方“情人节”里,有情男女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方式简单、温馨而又浪漫。“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各地不一,但共同特点就是,这些活动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抬头看不见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听他们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至于祈祷祭拜、穿针引线、杀鸡洗澡之类流行于不同地区的传统习俗,就更难让年轻人普遍接受了。
“七夕节”作为传统节日的一部分,其地位自然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坎坷,许多文化界的专家认为,这些年来传统文化式微,许多传统节日已渐渐逝去昔日的风采,甚至消亡。
近几年来,韩国将中医改为韩医,将“端午节”、“金属活字印刷”申遗,企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离出去。这些行为深深地刺痛了国人的神经,主流观点认为韩国蚕食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韩国对国内的外在刺激,恐怕上至政府、下至国民恐难立即重视传统节日消失所带来的传统文化缺失的后果。
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保护传统节日的力度。2006年5月25日,传统节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许多我们熟悉的或者是几近消失的传统节日得以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国家还以立法的形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定为法定假日。
传统的“七夕节”恐难得到上述节日的特殊待遇,但“七夕节”当天媒体的宣传,以及许多商家“倾情打造”出来的商业氛围,或许能在年轻人心目中形成潜移默化的“灌输”效果。
既然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物质载体,端午节有粽子作为物质载体,中秋节有月饼作为物质载体,那么“七夕节”呢?
由于古人在“七夕”这天并没有送花的说法,而是用“月下结盟,穿针引线”、“吃巧食”等方式过“七夕”。相比古人的习俗,送花毕竟有“移花接木”之嫌。
不过,花卉商家们也不必失望,人们既然已称作今日的“七夕”为“中国的情人节”,那么象征着爱情和浪漫的鲜花自然有它的市场。商家们需要认识到,对于正在复苏的传统“七夕节”,要让遗忘它的人们重新认识它的意义,既需要时间的渗透,还需要商家们的持续不断的大力宣传。
这时,花卉商家们要有去争节日载体的意识,唯有将花卉与“七夕节”合理地“捆绑”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个堪比情人节的“七夕”花市。等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综合国力渐渐达到或超过西方实力的时候,人们自然会产生对本国文化的传统回归。
然而,同为送花,中国的情人节也需送出自己的特色花卉,否则,重复西洋情人节送玫瑰的习惯只会让人觉得了无新意。
去年11月,“七夕花卉与市场消费研讨会”在北京莱太花卉市场举办,20余名来自花卉协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花卉市场、花店花艺业、网络媒体等多个领域的与会者,讨论了在花卉业领域如何选好“文化料”,做好“中国味儿”。对于“七夕节”的花材选什么料,与会者们提出用芍药或绣球做“七夕花束”。
尽管现在“七夕节”到底用何种花材还无定论,但是选用中国特色花卉将大势所趋,花卉商家们若能如此考虑,不仅能加快“七夕节”花材中国化的速度,还能让商家自身获益匪浅。
届时,中国的“七夕节”将不仅与西方的情人节平分秋色,带有中国味儿的传统花卉(如芍药、茉莉)还将与流行全世界的玫瑰、百合分庭抗礼。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