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建筑应该从“两高”误区中走出
绿色建筑高不可攀?
国内绿色建筑的示范项目,多集中在公共建筑领域。而无论是LEED还是“绿标三星”,都让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觉得高不可攀。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所所长栗德祥却看到,很多建筑进入了星级门槛,能耗却依然较高。
因此,他提出了“绿色化”和“常规化”的概念,认为“应把绿色建筑的普及看作是一场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实践扎扎实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建筑运动”,建议“加强对于绿色建筑运动的共识性、科学性和普适性”。
栗德祥呼吁,在设置“综合奖”(星级认证)的同时,更要设置各类“单项奖”以鼓励那些在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条件采用一至几种关键性的绿色建筑技术,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实践案例。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浅绿、中绿、深绿建筑多元共存,城市总体逐步由浅绿向中绿、再向深绿持续演进的局面,最终将实现绿色建筑常规化的境界。”
他认为,“实现绿色建筑常规化的境界是可能的,而且不会太遥远。”在他的憧憬中,未来所有建筑都是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已成为每个建筑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偶尔出现不节能环保的建筑将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绿色建筑=高投入?
在接受开发商关于绿色建筑的咨询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常务主任孙大明常被问到几个问题:绿色建筑要花多少钱?我们要做哪些工作?这些工作我们能做到吗?
短短几年,绿色建筑不仅成为世界的潮流,也成为中国的潮流,很多开发商表示出开发绿色建筑的兴趣,可是他们的认知却停留在浅层面。
孙大明表示,一些开发商以为开发绿色建筑意味着成本的大幅度上扬,“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他和同事做过一个调查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课题,发现符合绿标一星级的建筑,增量成本在每平方米100元以内,绿标二三星级建筑的增量成本也只不过在每平方米200~300元的范围内。“在有的县级市开发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甚至只有每平方米50多元。”
而如果考虑到这些增加的成本,可以通过后期维护费用的减少来回收,其价值就会凸显。
栗德祥也不赞同绿色建筑要进行高投入。他认为,要考虑货币中也含有碳排放要素,减少投资也是碳减排的一项措施。“事实上,最重要的是看能耗指标、减排指标是否真正降下来,这是决定性的。”
从目前来看,中国的绿色建筑后期评价体系还是个薄弱环节。因此,在去年“CIHAF中国之家”的设计中,他就提出通过模拟计算,得出不同使用情况下碳排放减少的情况。这样的计算还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通过直观的数据去指导业主进行行为节能。而这同样是绿色化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编辑:zhao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