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景观策展
近日,作为欧洲重要艺术节之一的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开幕,这届艺术节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内,向比利时、欧洲乃至世界全面介绍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继中法文化节之后与其他国家合作组织的最大一次海外文化推介活动,对于欧洲人认识中国,特别是从传统的固定符号如丝绸、茶、舞狮、红灯笼、功夫走向近代、现代、当代真实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月20日,一场主题为"景观o静观:中国当代摄影专题展"的活动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此次活动探讨了"景观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的社会学意义转向,表达了人们的思考重返现实主义的精神,受到普遍关注。
同时,"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2009年12月6日至2010年1月23日在深港两地举行,此次双年展将以"城市动员"为主题,积极探讨中国当代城市在社会运营和组织以及它在民间动员方面的可能性,而上次双年展则是由马清运先生于2007年负责策展,探讨了"城市再生"的相关话题。
从比利时到北京,从深圳到香港,不同的社会事件在进行着,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知识群体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表达、追寻和诠释,他们看似跳离了专业背景的禁锢和束缚,选择了以一种更大众化的策展形式来实现专业、社会和大众的对接,实则是在实现知识最大众化的特性,中国的景观界同样需要如此。
现实社会中,我们评价某个人在专业方面优秀,通常都称其为精英,但是在这个精英型的社会,我们还要在某些方面实现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对话、衔接,这就需要找到相应且恰当的平台。
全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风景园林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应做出自己的努力--不应仅仅解决场地内部、场地与时间、场地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还应该能够解决景观设计师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关系--风景园林师有时喜欢在设计中将高深的理念抽象地寓意在场地内,从而导致市民无法理解。正如广受专业人士赞誉的中山岐江公园,虽屡获国际大奖,而在近期的调查中却仍有很大部分市民认为公园里的许多景观太抽象,如万杆柱阵、琥珀水塔、裸钢水塔等,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平时还提倡园林设计的公众参与性,这就应该提高市民的人文素养,至少应该先补习一些关于城市的基本知识,正如建筑师周蓉所说:"城市的规划方案图纸对于老百姓就是一个图案,根本连图都看不懂,他们的投票就像在超市选被单,被单选的好不好看和被子盖得舒不舒服有什么关系?"因此,如何去沟通或者去提高市民的欣赏水平、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设计,成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士必须重视的话题。
我们不妨多留意下建筑界、城市规划界和艺术界促进专业人士与普通市民沟通的良好媒介--展览,虽然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但其实如何去策划展览,如何通过这种相对通俗的形式把复杂的专业知识简单化,如何让大众更好地认识风景园林师是怎样解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如何让大众更好的认识他们生活的城市,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现在风景园林行业虽然也经常进行一些专业活动,各种各样的设计竞赛、沙龙、讲座、座谈会等,但这毕竟是专业人士的内部交流,缺乏与社会乃至"民间"的沟通、对话,造成很多普通市民对于风景园林行业的误解和普遍理解淡薄。正如吴良庸院士提出的"建立广义建筑学",风景园林人也应关注、重视普通民众,不断地在公众媒体发出园林人的声音,不断地在大众性的社会活动中出现园林人的身影,不断地利用展览沟通大众的景观需求,不断地把高深的专业知识通俗化地普及给平民百姓,这些看似"业余"的做法和观点其实非常紧要。
风景园林人肩负着引导公众、教育公众和提升公众的社会义务,只有如此,才能把中国的园林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才能够让现行的公众参与不再流行于形式,而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可喜的是,在今年的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上,不仅仅有建筑策展人方振宁的"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还有了策展人唐克扬先生的"活的中国园林",这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希望这只是中国景观策展事业的良好开端。
编辑: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