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派建筑师大师君特·贝尼什辞世
在他的作品中德国人决定统一(图)
他为德国贡献了两座国家标志性建筑??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和波恩前联邦议会大厦。前者的波浪形屋顶在当时堪担实验精神的美名,而后者虽然在建成不久之后就被弃置,但就是在这幢波恩唯一的高层建筑中,德国人作出了统一德国的决议和迁都柏林的决定。
这位喜欢挑战的建筑师始终用设计图实现着“物之自由”的理想。7月12日,君特?贝尼什(Günter Behnisch)以88岁高龄在斯图加特的家中逝世,他是德国现代派建筑师中公认的大师,在他漫长的事业中,不断描绘着他的社会和政治观点。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的时代之声
1972年,贝尼什一举获得国际声誉。他用绘图板上的图景??1972年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用圆顶、小丘和波浪的造型对这个竞技仪式进行了大胆表现。备受争议的玻璃顶棚代表民主的德国将纳粹的阴霾彻底驱散。实际上,在此之前,贝尼什就开始寻求开放、有趣、不同寻常的建筑,而这一体育场成为他建筑生涯的重大突破。
实际上,该场馆亦表达了正处于奇迹般的经济复苏中的德国,深受1968年的席卷西方的自由精神的鼓舞。当时的联邦德国急需靠1972年的奥运会来展示自己民主平等的面貌,以显示和1936年希特勒主持的柏林奥运会存在着巨大反差。
有时候,时代选择了建筑,也成就了建筑师。贝尼什没有错过这个天赐良机。建筑基地位于城市西北部的荒地,堆积着战时的瓦砾和残迹。贝尼什带领团队对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把平面的座位摆放设计成了斜坡,并引入了一条人工河。为了避免出现方正的场馆,他采用了帐篷式的波浪顶棚,并将其不可思议地运用到了最大幅度。
事实上,贝尼什对权威系统和等级权力的怀疑根植于他的成长历程:作为二战时德国最年轻的海军军官和潜艇部队仅有的几名幸存者之一,他曾亲身经历潜艇中令人窒息的狭窄阴暗。他承受了纳粹统治者滥用权力的后果,直到1947年,他才结束了在英国漫长的战俘生活,回到在轰炸中变得面目全非的德国。从那以后,贝尼什彻底拒绝封闭的系统,这个出生于德累斯顿的建筑师同时也放弃了沉重感、夸张的长轴线和极端的对称性。长久以来,柏林国会大厦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怪物”,是“威廉皇帝权力建筑”的终极产物。
自由主义“有机”建筑
在1972年的奥林匹克体育场之后,贝尼什涉足了广泛的建筑题材,学校、公寓、公共建筑无所不包,大部分的工作由参与竞标而夺得,而贝尼什事务所长期、频繁的成功也形成了贝尼什设计这一独特的称呼,他的建筑技巧和演说风格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风行德国。
尽管如此,定义贝尼什风格仍然不容易,因为其所有作品都具有实验气质,从未被凝固成一种顽固的自我风格。比如在爱希施泰特建造的大学图书馆,就以其多转角、多层叠而著名,而在斯图加特建造的Hysolar太阳能氢能研究所则大规模采用了玻璃,两者都被称为“解构主义”,却截然不同。
贝尼什自己更愿意用“环境建筑”来作为标签,他认为建筑应该对当地的环境和场地做出恰当的反应,而这也要求对每个建筑的特殊性而非共同性给与更多研究。他并非是一个“签名式建筑师”。贝尼什总是强调多样性和个性,空间的明确和透明性以及对于技术的追求同时忍受因此带来的不完美。所有的这些理念都从一方面承袭了德国自建筑大师汉斯?夏隆、雨果?贺临以来的“有机”建筑论。从这个层面讲,这位自由主义建筑大师选择居住在德国西南部安家并非偶然:贝尼什和他的合伙性质的建筑师事务所十分看重斯图加特周围开阔的田野、遍植果树的草地和牧羊的草场、长满葡萄树的山丘和小村庄,这些可以很好地配合建筑。
贝尼什献身于“为民主而建筑”的事业,而他对这个概念本身则十分审慎。“我不太喜欢这个表述。这个词很容易变得荒唐可笑。”贝尼什曾说。对他而言,所有设计都应该开放且朴实无华。他常常在设计中放弃墙壁,无论材质采用的是水泥、木材或钢板,无论结构中采用的是格构大梁、椽子或空调管,他的建筑都通透敞亮、形制多样。建筑以人为本,人居于其中,而不是为其所限。贝尼什总是毫不妥协:“我不想再沦于平庸之道。”
编辑: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