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森林覆盖率达54.8% 成“华北最绿”
承德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地和阻挡风沙墙,绿色发展更为迫切和重要。抗风阻沙,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承德在为增添一抹绿做着不懈努力,如今,承德已成为华北最绿的地方,被京津誉为“挡沙墙”、“制氧机”、“过滤器”。
承德市北接内蒙,南连京津,是京津水源涵养地和阻挡风沙墙。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这一区域古树参天、森林蔽日,森林覆盖率高达67%。后来,由于八旗封地、战事连年、乱垦乱伐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破坏严重,建国初期整个区域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5.8%。“抬头望山秃,低头见河干;山地脱皮下河川,冲走沿河万亩田;大风一起难睁眼,割把柴火跑遍山。”这是建国初承德人对当地 “穷山恶水”的形象描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迅速南侵,承德市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永久性沙化,南侵的流沙距北京仅200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承德建设者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78年的23.3%,但仍难以阻挡肆虐南侵的风沙,致使沙尘暴频频侵袭京津,特别是2000年春北京地区相继发生了12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十分罕见。
当年5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赴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考察,当耳闻目睹到小坝子沙化面积达113.3平方公里、形成82处大小流动沙丘、并且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京津逼近时,作出“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生态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
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和巨大压力,承德人认识到,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关系到自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京津水源安全与环境状况。从而,承德市提出了既要为京津构筑“生态屏障”又要为当地建设“绿色宝库”,并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绿化精神,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以库区周围、风沙前沿、河流源头等生态脆弱区和环城镇周围等生态敏感区为重点,推广先进造林技术,飞封造并举,乔灌草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同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初步建成了滦潮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低山丘陵水保经济林等五大防护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在构建“生态屏障”中,承德人喊出了“筑京津生态屏障,还首都碧水蓝天”、“把风沙挡在当地,把净水送到京津”令人敬畏的口号。坐落在围场的全国最大人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堪称人与自然的完美之作。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在流沙中植树,在荒漠上建房,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目前,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已由建场初的20多万亩增加到11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4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80%,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前不久,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将塞罕坝林场誉为“全国林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代表着“林业精神”。
2000年以来,承德市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高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5.8%增加到2009年的54.8%,沙化面积比八十年代减少34.8%,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比建国初期提高了18.5倍,水资源总量37.6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向密云水库输水4.7亿立方米(包括地下水);向潘家口水库输水17亿立方米,占水库来水量的95%,并且水体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
8月18日,承德市长张古江表示,随着造林绿化工作的不断开展,承德市森林覆盖率很快将达到60%。
编辑:水墨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