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造就300公里“嘉陵江绿廊”

2010-12-14 17:35:41    作者:易立权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植树近26万亩 绿了“母亲河”

  作为南充的“母亲河”,嘉陵江把最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搞好嘉陵江南充段两岸生态绿化建设,既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也是嘉陵江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5月,我市计划在已经完成工程造林20.89万亩的基础上,将余下的8.6万亩造林任务在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

  我市采取引导造林公司、业主大户、龙头带农户等多种模式,为沿江植树造林构建了有力有效的机制,注入了强大动力。记者昨(12)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我市已完成造林面积5.0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58.7%,剩下的面积不到3.6万亩,明年能实现目标任务。

  植树25.94万亩

  嘉陵江南充段成生态长廊

  按照规划,到2011年底前,我市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对沿江300公里目力所及范围内的两岸宜林荒山、荒坡、荒滩、岩坎地塄、道路沿线、房前屋后、溪沟两旁的绿化栽植任务,新增造林面积8.6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40%以上,逐步形成四季常绿、浓荫拥江、林相整齐、景致各异的独特嘉陵江风光,力争把嘉陵江沿岸打造成一条纵贯南充的优美生态长廊。

  构想中的嘉陵江两岸美景,固然激动人心。但是每一株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却需要踏踏实实的挖坑、施肥、浇水、杀虫等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南充找到了四种有效模式,使得绿化“母亲河”的宏伟蓝图得以顺利推进。

  模式一: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开发利用撂荒地,在宜林地块实现集中规模造林。顺庆区通过把嘉陵江两岸闲置地集中起来,鼓励农民规模种植了速丰林、经果林等7000多亩。

  模式二:与林业项目实施相结合。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生态修复、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中日合作造林等国家林业项目,集中连片成规模发展林业基地。

  模式三:与沿江生态景观打造相结合,有序栽植不同景观树种,实现湿地风景线、景观林带和生态林带的有机衔接。阆中市把嘉陵江生态绿化与城市沿岸景观打造有机结合,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景观树木栽植10余万株,城区沿江生态景观长廊基本形成。

  模式四:与助农增收致富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沿江区域土地增绿和群众增收“两不误”。高评区引进长龙公司在龙门镇铁钱坝租地3000亩,发展速丰林。公司每年兑现租金210万元,为务工林农发放工资达40多万元。

  10万农民

  拥有“绿色银行”

  如今,绿色长廊已经开始呈现出她美丽的身影。记者昨(12)日乘车前往高坪区龙门镇铁钱坝村,成片的中华红叶杨在薄雾中向天空伸展遒劲的枝干。深红色的落叶在树下铺成一片,宛如一床巨大的火红棉被。

  这些成规模的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是通过引进业主、利用嘉陵江两岸适宜的土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业主敢于、愿意到南充投资兴林,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南充引入了大型木材加工企业。

  南充引进了成都国栋、中盐银港、天罡木业等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仅这些企业投产后,一年的木材消耗量将达12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0多亿元,所以对速生林原料的需求量非常大。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再过4至5年时间,南充每年可增加100万立方米的木材,完全能够满足现有林产加工企业原料所需,每年可创林业产值30亿元,解决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财政收入1.5亿元,林农每年可以增收500元以上。

  嘉陵江两岸生态林地的打造对于保持水土作用很大,嘉陵江水也变得越来越清。南充水文局相关负责人称,随着沿江两岸植树造林工程的推进,森林覆盖率的提高,目前嘉陵江水的含沙量已明显降低。

编辑: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