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省"建设的福建样本

2013-03-04 08:24:25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快打包点空气快递给我们!”今年年初,当全国不少地方陷于雾霾污染不堪其苦时,《福建日报》如此报道外省百姓对福建环境质量的艳羡之情。

  福州,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今年前两个月空气质量指数均列全国前三。春节期间,福建吸引游客822.98万人次,同比增长28%。各旅行社纷纷标新立异推出的新项目之一,便是醒人眼目的“福建空气游”。

  福建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1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具体实践,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全省GDP保持年均增长12.6%、财政收入翻两番的同时,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均全优的省份。

  同样是在后发追赶中加快建设,同样是依托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福建以“生产发展、民生改善、生态良好”平衡发展的新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态省”建设的成功样本。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一任接着一任干

  “生态省”建设不掉棒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美丽福建,应当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结合。”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如是说。

  这样的清醒认识,正是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

  世纪之初,历经亚洲金融危机阵痛的福建,也涌动着加快发展的渴望。但人均耕地全国最少,自然灾害交替频发,传统工业发展伴生大量污染、酸雨等,福建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及时、清醒地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

  2001年,福建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长亲任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2002年省两会上,建设“生态省”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当年8月,福建被列为全国第四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4年11月,经国家环保总局论证批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出台,福建提出,20年内完成以生态农业、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为基础的生态效益型经济等六大体系建设。

  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尽管福建取得年均13%以上的增长,但此前由于台海对峙、国家投入极少,到2000年福建GDP总量仍不足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到370亿元。“以这样不算雄厚的实力却制定如此宏大的战略规划,的确显示了决策层对生态建设的远见卓识。”时任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并曾参与“生态省规划纲要”设计的严正告诉记者。

  十年来,福建高层先后历经五任省委书记和省长,但“生态省”这根“接力棒”一任接一任、一棒传一棒:

  2006年4月,省政府下发《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2010年1月,《福建生态功能区划》正式实施;同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2011年7月,推出《福建省“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同年9月,出台《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年接力,山水更新。仅“十一五”期间,福建就先后开展了建设海西现代林业、“四绿”工程、“大造林”等活动,完成植树造林1116万亩。国家林业总局综合核查显示,福建省2011年度人工造林(更新)、封山育林以及2008年和2006年度更新、育林质量均名列全国第一。更可贵的是福建用制度创新确保青山长在,在全国率先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截至去年底,全省林权登记发证率已达98.7%,全省森林综合保险覆盖面积超1亿亩、在保率达96.1%。 “十一五”期间,福建还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90.7万亩、小流域500多条,成为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一首“蓝绿交响”也激荡八闽。去年以来,福建又将发展蓝色海洋经济列为重点战略,按照“开发未动、保护先行”的理念,率先推行海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控围海填海工程、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等三大举措。2011年福建全省近岸海域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占比达6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今日八闽,林木苍苍,溪流潺潺,鸟鸣悠悠,天朗气清。福建已有5个县(市)建成国家生态县(市),15个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建成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74个省级生态乡镇、4652个市级以上生态村。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规划考核并举

  保护发展双赢


  永泰,山清水秀,素有“福州后花园”之称。可多年来永泰人却不轻松,因为单论GDP,长期居福州倒数。然而现在,自卑正变成自豪——2010年开始,福建在全国率先启动环保监督管理“一岗双责”;省长与全省九个设区市一把手逐一签订“六江两溪”整治责任书;2011年,福建决策层将环保约束制度与考核体系改革联动,明确提出对各地的考核要包含这样三个内容: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倡导“要看重总量,更看重人均;要比发展进程,更比发展后劲”,鼓励干部“四比”:比发展快、比后劲足、比民生好、比生态优。

  “市里规定对我们县不考工业规模考大气、不考企业税收考水质、不考工业总量考新型产业科技含量。这样的‘三考三不考’,可以说把准了我们发展的脉门。”永泰县委书记林强告诉记者。

  “考题”改了,思路必然要转。此前一直苦于无商可招、无企可进的永泰,眼下“死守”无污染企业这条底线更加坚定。去年一大型养猪企业将落户,县委、县政府权衡再三,决定赔偿企业全部前期投入,坚决拿下。永泰县生猪养殖总量加起来不到3万头,还不如有的县一个养殖场的规模,但永泰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却多达11个,各类生态保护面积达11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3。

  “考题”改了,得分自然变了。永泰以22项指标全优的成绩成为福州第一个获命名的省级生态县,从2011年起,考核从倒数变前列。“这几年全县游客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永泰县旅游局局长黄秀华告诉记者。

  “考题”改了,视野豁然大开。生态优势成为永泰人后发崛起的“制胜武器”——吸引冠城大通和福建广电集团投资32.5亿元,创办福建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海峡影视基地;福建IT界领头企业中海创公司对永泰也“一见钟情”,准备创建生态型“硅谷”,产值直指千亿。

  正如永泰这样,保护生态和实现发展,在福建的战略规划图上,10年来早已不是“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指示,已越来越成为八闽干部群众的共识。

  ——规划引领。今年年初,《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炉,四个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生态功能区域格外引人注目。“从本世纪初制定《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算起,这个规划已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第三个规划。”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目前福建全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大部分市、县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省乡镇基本完成规划编制,村庄规划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靠前把关。福建近年来不断提高项目环境准入门槛,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把环境容量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实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好中选优,将一批污染环境、资源消耗大的项目拒之门外。2010年推行环保准入制度第一年,就否决了24个大型投资项目。

  ——从严考核。从2011年起,福建不断调整设置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考核体系。包括对领导干部环保“一岗双责”,即对没有完成年度环保工作目标的,或发生环境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行政问责。明确干部提拔任用和评先评优,环境事项实行“一票否决”。

  ——利益补偿。早在2003年,福建就先后在九龙江、闽江等流域探索生态利益共享、治理共担的补偿机制试点,流域上下游财政横向补偿与省级财政纵向补助相结合,推进流域上游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2001—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7.55亿元,开创我国森林生态效益有偿使用的先河。

  “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永续发展的观念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

  打造“生产文明”

  才有“生态文明”


  去年十八大福建代表团开放日上,中外记者就福建“生态省”建设向苏树林省长提问,苏省长讲了个“石头也转型”的故事。

  南安,我国著名建材之乡,但发达的石材加工业也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南安石材产业遵循“全封闭、大循环、再利用”的发展理念,致力转型升级,连边角料也“吃光榨尽”,目前全市石粉碎石综合利用率已达75%。不仅产业发展更增活力,占了中国石材产量的60%和石材产品市场份额的70%,而且重现碧水蓝天,成为福建第一个通过国家级生态市评估的县级市!

  面对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不是简单淘汰了之,不是粗暴关停了之,而是从解决污染破坏中寻找化解困难的出路、从改进发展方式中创建文明生产方式,发生在革命老区龙岩的变化更为生动。

  龙岩石灰石资源丰富,曾是福建水泥产业第一市。高峰时上百家水泥厂年产量近300万吨,是帮助老区群众脱贫的法宝之一。可这个“法宝”也让环境付出很大代价:表征环境空气质量三个指标中,龙岩一度两项严重超标。每年有近万吨水泥粉尘飘落城区,人均吃一块砖的粉尘。

  老区要发展,产业不能丢,生态要保护,生产方式就要变。龙岩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摸索出将每公斤热量大于1000千卡以上的煤矸石混在水泥生产中的新型干法工艺,每吨水泥节土20%、节煤30%、成本降2.5元。同时,不断淘汰落后小水泥,仅“十一五”至今,淘汰小水泥就超1500万吨,大型环保水泥产量则增至3000万吨以上,占全省一半多。

  更让人称奇的是,老区群众更上一层楼,把除污打造成了一个新兴行业。专业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凭借“科技胃”,专吃“污染饭”。2006年以来,龙净连续4年获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BEH高效节能型电除尘器”今年1月还一举结束福建省新产品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特等奖空缺的历史,科技创新中心也成为全国环保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他们还率先把干法脱硫技术应用到钢铁、化工等行业。

  龙净一马当先,龙岩环保产业万马奔腾。目前龙岩市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产值已达百亿,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之一。一增一减,龙岩浴火重生;有破有立,老区凤凰涅槃。2012年,龙岩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强保护,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方法便是“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政策限制+金融控制”,多措并举,倒逼企业形成文明生产模式。泉州银监将全市3000多家企业的评级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其中特别增添环保信息记录,作为当地各商业银行信贷审核必考项目。

  多措并举之下,目前福建已有15个城市、22个园区、205家企业开展省级循环经济试点,3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2.9%。仅“十一五”期间,全省就累计关停“五小”企业1.35万家。201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降至0.644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0%,居全国第六位。

  新年伊始,随着《福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出台,福建生态建设蓝图愈加清晰,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福建将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最终形成“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山海互动”。在省人大会上,苏树林省长代表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新号召。省委书记尤权强调:“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永续发展的观念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

  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建面向未来,高瞻远瞩,正信心百倍地登上一个更高的平台。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郑州将用三年力争乡村绿化率达30%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不仅是城市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农村建设的目标。【详细】

山东12个县(市)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

  近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对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情况的通报》。   根据《山东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评价办法》(鲁建城建字〔2017〕18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2018年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评价工作,现【详细】

安徽省召开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

  8月14日,住建厅在阜阳市召开了全省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创建工作推进会。有关市、县(区)园林绿化行业管理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国城建设计研究院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香春作如何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科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