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鲁尔区 城市转型的样本
昔日大名鼎鼎的“汽车城”底特律日前宣布破产,上演了一出城市发展的“悲剧”,凸显了“城市转型”之痛。然而,曾经也和底特律面临同样发展瓶颈的德国鲁尔区的众多城市,却实现了“华丽转身”,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鲁尔区曾是欧洲最大的密集区和工业区,由53座紧密相连、互相依托的大小不同城市群组成,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当时的鲁尔区共有约530万人口,占地为德国国土面积的1.3%,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经济核心。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更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以新的定位带动结构调整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鲁尔区的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逐步衰退,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人口外流、社会负债增加等问题,使得鲁尔区的发展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对此,德国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转变城市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对老工业区进行改造,推动鲁尔区里的众多城市“成功转型”。
一是统筹规划,发挥合力。德国政府吸取教训,对土地利用、城镇布局、工业结构、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和整体规划,下大力气调整鲁尔区的经济及社会结构。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鲁尔区的改造工作,并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作为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统一指挥、形成合力。
二是改造传统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北威州政府首先对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采煤集中到盈利多和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同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并改造煤炭和钢铁业,充分发掘传统产业的潜力。此外,各级政府还通过大力改善当地交通设施、发展文教科研等措施,为鲁尔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文化旅游。鲁尔区一方面积极发展医药、物流、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了一条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标志。
四是大力发展科研,支撑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强有力的科研基础支持。鲁尔区已发展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除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外,每个大学都设有“技术转化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技术到市场应用的体系。同时,政府鼓励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进行合作,以发挥“群体效应”,并对这种合作下进行开发的项目予以资金补助。
以人文生态为本的转型之路
回顾鲁尔区的转型经历,还有一点令人深思,那就是鲁尔区城市转型过程中所蕴涵的人文和生态思想。在这个世界上,鲁尔区或许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以人性化方式努力度过结构调整期的传统工业地区之一,这恰恰是鲁尔区不为人知的成功之处。
鲁尔区一方面通过努力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状况,为新型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物质空间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转化过程中必要的人文关怀,为新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提供必要的社会文化资源。从投入巨资长期致力于埃姆歇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整治和自然生态恢复,到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维持产业工人,甚至包括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质量,再到保护利用重要的传统工业遗迹、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和新兴文化产业。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鲁尔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文和生态关怀。
烟囱高耸、厂房林立、乌烟瘴气的鲁尔区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鲁尔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颇具独创性的经济和文化城市群落。这里的生活方式独具一格,有种类繁多的博物馆、艺术节和非同寻常的工业遗迹。整个鲁尔区还曾被欧洲理事会授予“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鲁尔区的转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样本,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国和德国屋顶花园发展对比
玫瑰姐计划在4月份去德国,先在网上搜了一些德国攻略,找到了德国屋顶花园的文章。【详细】
评论:以“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详细】
德国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
德国小城镇,构成了德国城市和乡镇结构的基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5大特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