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城的生态建设之路
盐碱地、多风沙、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市有着诸多的“先天不足”。近年来,通过“举市三年大造林”、“西部盐碱地综合治理”、“河湖连通”等工程的实施,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沙土地孕育起了绿色希望。
4月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温适宜,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群群野鸭在阳光下嬉戏,岸边的丹顶鹤飞向天空。该保护区拥有10种国家一级、4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物多样,构成典型的湿地多样性景观。
在保护区工作近20年的林宝庆说,眼前的美景是经历了2001年起连续十年干旱的恶劣条件后,在近两年才重新出现的。
“当时水都快干涸了,但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珍稀物种进行保护是向海人的职责所在,再困难我们都没有放弃。”林宝庆说,保护区在2012年终于迎来了丰水期,并通过“引霍入向”等工程建立向海湿地长效补水机制,同时做好区内生态移民等民生安置工作,使向海重新焕发生机。
“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是过去在白城当地流传甚广的顺口溜。由于林木稀少,加上滥垦滥牧,天然植被不断遭受破坏。
“风沙迭起,条条沙带像长龙一样,向前滚动,吞没了大片农田和草原,大风刮起了种子,吹跑了肥,延误了农时。生态环境恶劣,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害。”白城市委书记李晋修说。
推进吉林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市政府领导下,白城人民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2010~2012年全市完成造林120万亩。2013年又开展了“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活动,完成造林4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增长为如今的11.9%,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框架,自然环境面貌得以明显改观。
种树的同时,白城也在加大力度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作为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城市在2013年启动了“百湖连通工程”,就是对水库、泡塘连接之后,引蓄嫩江水、洮儿河水、霍林河水在白城境内形成纵横交错的水域网络,使水资源得到科学利用。
随着白城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在越来越多的百姓眼中,往日“灰色”的白城市变成了“绿色生态城”。一个从来没想过要去的地方,也被列入了旅游地的清单。“湿地生态游、草原民俗游、江湖水上游、风电景观游、人文考古游、冰雪节庆游”,白城市这六大旅游名片如今吸引了众多游客。
从1998年接待旅游人数不足30万人次,旅游收入不足7000万元,到2010年“十一五”期末,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49.18万人次,增长近5倍;旅游收入增至15.34亿元,增长21.9倍。2013年更是实现了白城市的华丽转身,接待国内外游客239.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2%。
白城市市长安桂武说:“随着珲乌、嫩丹高速公路以及白城机场的建成,便捷的交通将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和流动,白城市生态旅游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浪潮。”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安徽推行城镇园林绿化林长制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相关工作方案要求,2018年建立城镇园林绿化林长制相关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2020年修编完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城镇生态网络规划、全省所有城市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详细】
河北衡水:以园林绿化打造城市“高颜值”
近年以来,我市(河北省衡水市)园林绿化不断升级,改变了原先单一的绿化格局,谋划实施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重点绿化建设项目,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9%,绿地率达到36.91%,人均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