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研讨"环境历史中的城市与乡村"

2014-07-16 09:22:00         来源:中工网     浏览次数:

  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联合主办的“斯土斯民:环境历史中的城市与乡村”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德国慕尼黑大学蕾切尔·卡森环境与社会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夫·毛赫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分别在开幕式致辞。陈雨露高度肯定了国内外环境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指出乡村与城市是农耕文明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繁衍、发展的两个基本场所,也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妥协、对抗与交流的栖息地,二者在自然与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发生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从环境史的角度探讨城市与乡村关系,将会使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产生新的叩问与反思,为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一种历史性的借鉴。

  本次会议分主题演讲和专题讨论两个阶段。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的威斯康星大学杰出教授威廉·克罗农为大会作了题为“都市的种种自然:环境史中的城市与乡村”的演讲。他强调,作为本次会议主题的城市和乡村不仅是相互依存的客观存在,也是某种具有文化意蕴的范畴,在环境史研究中使用这些范畴时,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反思。结合自己在《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一书中的研究,他讲述了19世纪的芝加哥如何在同腹地之间进行不断的自然资源交换中成长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的过程,并指出从环境史角度理解城市与乡村关系,需要在时间、空间和思想维度上打破城市和乡村边界,发掘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与文化关联,建立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双向联系。

  与会学者围绕“环境的特性”“物质的循环”“规划城与乡”“权力关系”四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讨论。涉及的问题包括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关于环境认知与归属感中存在的冲突,围绕食物、能源交换和废品处理等形成的城乡物质循环系统的演变及其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政府、市民、农民等不同行为主体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对城乡环境的塑造,连接城乡的不同等级的权力在城乡变动中发挥的作用及其联系等。大家还就一些延伸问题,如自然观念的文化建构与解构,史料选择和使用中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诉求,自然灾害和疾病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中西传统生态观念的差异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在会议总结时指出,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发现乡村与自然的价值,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缺少现代性反思的盲目的城市化终将导致人与自然的割裂。通过发掘中国古老哲学中的生态价值以及吸取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将为我国尚在进行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生态角度的历史借鉴。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部署,充分发挥环境标准体系对于陕西省经济产业的引导作用及其对于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6月4日上午,陕西省环保厅、省质监局联合召开陕西【详细】

《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详细】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习近平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