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海绵城市”建设获媒体点赞
7月30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海南三亚:“海绵”吸水大雨来临不内涝》为题,报道三亚“海绵城市”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见成效,点赞三亚“双修”“双城”成果显著。
报道中,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介绍,近日,今年第三号台风“银河”在海南岛登陆,三亚一度开启了大风大雨的模式,但市民们却发现,往年最容易积水的几条主干道路面和平时相差无几,出行很顺畅,而这个变化就是得益于“海绵城市”建设。视频中,记者走在大雨过后的凤凰路,天上还下着小雨,但是路面中央却没有出现任何积水,就连地势比较低的道路两旁积水也较少。市民也表示,去年的凤凰路积水问题比较严重,但现在好很多,积水问题大大减小。
背景提示中介绍,“一年多前的凤凰路还是逢雨就积水的场景,凤凰路的变化源自2015年三亚市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率先对凤凰路、迎宾路、榆亚路三条主干道升级改造,在地下埋设了蓄水模块。在(蓄水模块)完成建设后,雨水通过地砖渗透和植草沟引流最终流到地下蓄水池里,环环相扣的引流系统让道路变成了会吸水的‘海绵路’,而道路外侧的内涝也通过増植林木得到缓解。同时,三亚市还对地下管网进行升级,新增大口径雨管将雨水统一收集排入内河,还在易发生内涝地区安排工作人员重点排查,真正解决了积水难排的问题。”据项目建设方介绍,蓄水模块埋在地底下,长度是26米,设计蓄水吨位是167吨,主要是用来收集雨水,用来绿化灌溉。
据了解,“海绵城市”既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一直以来都有的概念。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特别是在台风多发季节,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建设“海绵城市”能让三亚这个海滨旅游城市更具生态魅力。
编辑:wanglongzhao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