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打造“海绵城市”彰显生态功能

2016-08-11 10:01:33         来源:网易新闻     浏览次数:

  夏季来临,逢大雨必内涝,成为不少城市面临的困境。海南省三亚市将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恢复生态滞、净、用能力,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日前,今年第3号台风“银河”从三亚市过境后人们发现,一些地势较低、极易积水的路段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出现积水,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效果初显。未来3年,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0亿元。

  所谓“海绵城市”,是一个通俗的比喻,即科学运用综合手段,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增强城市吸水、排涝、抗灾功能,使城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雨后行人方便、交通无阻,因此被称为“会喝水”的城市不怕涝。然而,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偏重于道路、管网、照明等必要设施的“硬件建设”,而忽视或轻视“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建设,这种建设模式埋下了许多“城市隐患”。尤其是城市地下铺设的排水管网,常常因设计标准、资金不足、建设工期受限等因素,导致工程不达标或草率完工等。

  很多城市一旦遇到大雨和暴雨,由于排水功能不适应,积水如同一片海洋,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沉痛的教训,并没有使一些城市真正醒悟,其依然习惯于“亡羊补牢”的做法。在一些城市,我们经常看到,刚铺好的马路没有几年就被挖开断行,重新更换大口径的地下排水管道,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给广大民众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亚市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民生安全优先于景观效果;长远利益优先于眼前利益”的理念,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幸福工程,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海南省主要领导旗帜鲜明地强调,把违背自然规律和民生诉求的项目坚决拆掉,集中力量打好城市生态修复攻坚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金饭碗”和“生命线”。海南省和三亚市领导的执政理念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脉相承的,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学习。

  专家认为,三亚首先要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的新型理念,让“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不能让生态文明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写在纸上、说在会上、贴在墙上、挂在天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形成以“领导带头抓生态、全民参与搞生态,齐抓共管保生态”的良好局面;其次是把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抓起。三亚市在实践探索中也着力强调,防止“为了海绵而海绵”,将海绵城市与恢复城市生态滞、净、用能力有效结合,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搞生态建设。由于生态功能的综合发力,今年汛期,面对台风洪水袭击的三亚市固若金汤,城市秩序井然,让广大市民尝到加强生态建设的甜头。

 

编辑:wanglongzha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

上海浦东: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道路核心技术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新区第九届学术年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