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领导干部向新加坡取经带回“干货”

2017-10-13 08:39:48         来源:海南日报     浏览次数:

  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扶持海口做大做优做强、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部署要求,9月24日、10月1日,海口市选派28名领导干部,分别就滨海花园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两个主题,分两批赴新加坡进行脱产专题培训。

  为总结交流培训心得,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推动海口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借鉴新加坡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快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坚决扛起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省会责任担当,10月12日,海口召开赴新加坡专题培训班学习成果汇报会。会上,两名带队领导和8名学员代表作了发言。现对现场发言予以摘登。

  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绿色实践

  海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顾刚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管理都很成熟,充分意识到园林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规划、水务、市政、园林等部门集体努力的成果。海口的花园城市建设,在部门职能设置以及协同分工,还要不断创新、理顺。

  新加坡上世纪70年代是治理水体黑臭,现在是雨水收集,未来还要做生态修复,把水体打造成自然的生态水体。看了新加坡治水的典范工程碧山公园,再看海口的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考察团一行发现现阶段双方的理念是共通的。

  在新加坡,马路上基本看不到垃圾桶,因为当地政府在严管重罚的同时告诉市民“出门不要制造垃圾”。海口的“创文”“创卫”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单纯地依靠PPP企业,更需要百姓的支持参与、自我管理以及严管重罚。

  新加坡80%的人居住在组屋,大部分人一日三餐都在组屋的小贩中心解决,政府持有物业并监管卫生、食品安全和基本业态等。海口在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时,强调要解决本地小贩和贫困户入住的问题,新加坡的组屋模式从入住、转让、管理、培训等方面都有极其完备的经验,可供海口学习借鉴。

  新加坡的社区治理体系,可让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治理管理中来。接下来,海口需要进一步充实12345+网格,发挥12345指挥棒、绣花针、连心桥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发展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海口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龙舒华

  新加坡人创造了众多发展奇迹,建设了一座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世界典范。

  新加坡的经验对海口建设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具有启示意义。像“绣花”一样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多规合一”一张蓝图下,加快推进海口城市更新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片区棚改更新,持续开展水体治理,推进全域增绿护蓝,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着力推动文化复兴,开展山体矿坑修复。

  借鉴新加坡克拉克码头规划改造成功案例,海口可按照“一江两岸” 发展思路,高起点打造海甸溪两岸、南渡江两岸等滨水区域。强化城市设计,调整业态功能、优化空间形态、注重建筑风貌、提升环境品质、完善城市格局,建设具有热带滨海特色的城市风貌与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借鉴新加坡璧山、宏茂桥社区改造具体做法,海口要抓好美舍河沿线、五源河等片区棚改更新,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形象改善、环境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城市人口疏散、公共设施强化、道路交通优化等相结合,力争打造棚改新标杆。

  借鉴新加坡小印度、牛车水等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先进经验,做好海口骑楼老街保护与改造,重塑文化底蕴,留住历史基因,实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保存修缮遗产、拼贴新旧界面、优化内部空间、植入合宜业态,打造“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的文化地标。

  提升设计理念  打造花园城市

  海口市园林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名松

  “花园城市”成为新加坡绿化的国际名片,对于海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城市绿地规划相对系统健全。新加坡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新加坡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居住区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设计理念先进,发展思路超前。新加坡上世纪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引进更多的植物种类;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植入各种健身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建在花园中的城市,生态宜居。新加坡不是在城市里建花园,而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走进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个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一片生机盎然,到处可见绿荫如盖、绿草如茵。

  拆墙透绿,营造大气通透的绿化景观。新加坡城市绿地与组屋区绿地联系起来,形成绿色廊道和完整的绿地系统,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其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的园林绿地中极少看到整型的绿篱和灌木,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的绿地多采用简洁的乔木与草坪结合的模式。

  循水成形  与水共生

  海口市治水办副调研员

  邓新兵

  新加坡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一度有超过50%的供水来自马来西亚。基于水资源现状条件,新加坡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举措,为我们海口水体治理提供了比较好的案例借鉴。

  新加坡水系以新加坡河最为重要,它贯穿于整个城市中心,总长约3.2公里,是新加坡人的母亲河。1977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政府于是拟定一项翻新发展计划,要把新加坡河变成一条旅游之河。2006年,新加坡国家水务局、公用事业局联合发起了“活力、美观、清洁”的ABC水计划,将国家既存的功能单一的排水沟渠、河道、蓄水池转变为充满生机、美观的溪流、河湖,并同时整合周边的土地开发,便于创建出崭新的水滨休闲、社区活动空间,并有助于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活力的花园水城。

  经过20年的治理,新加坡河成为了生命之河,昔日污染的河水经过了净化,成为了饮用水源地。保留下来的旧建筑物都已翻新,河岸边的百年老店和货仓则被改造成娱乐、饮食、休闲和商业服务场所,摩天楼如雨后春笋般在沿岸矗立起来,不断美化的两岸,使游人流连忘返。

  综观新加坡河道的治理,需要坚定的政治决心、明确的目标愿景、科学的方法措施。最终达到城市滨水区域构成:优美的形态、良好的生态、活跃的业态。

  (中国风景园林网摘编)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