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鸟类大鸨再度光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2018-01-02 10:06:12         来源:齐鲁壹点     浏览次数:

濒危鸟类大鸨再度光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科研人员观测到的大鸨。

  日前,记者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岁末年初,自然保护区再度迎来“稀客”。12只濒危鸟类大鸨被观测到在自然保护区内觅食越冬。目前,我国仅存大鸨500余只,数量甚至不及“国宝”大熊猫。

  2017年12月27日下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的科研人员开展日常巡护监测时,在黄河大坝北面的麦田地,发现12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正在觅食。只见这些珍稀来客,在麦田里一字成排,有的在寻找着食物,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详细观察其觅食方式和活动特征,并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据科研人员介绍,大鸨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翅长超过400毫米,翅大而圆,第3枚初级飞羽最长。无冠羽或皱领,雄鸟在喉部两侧有刚毛状的须状羽,其上生有少量的羽瓣,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跗蹠(指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等于翅长的四分之一。大鸨也是世界上现存体重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大鸨作为极度濒危的鸟类,已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据查,目前大鸨在我国仅存500百只左右。

  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大鸨栖息环境要求较高,如今能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越冬,证明了黄河三角洲环境条件的改善,适宜高环境要求鸟类的栖息。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严格按照《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土地实行用途管制,鼓励自然保护区内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湿地。严格要求农用地使用权人按照自然保护区详规确定的用途进行农业生产,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包装物等不可降解的农业废弃物。耕地应当按照不低于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种植粮食作物。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农田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从而吸引了珍稀濒危鸟类——大鸨等珍禽来此越冬。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大群全球性濒危鸟类黑嘴鸥现身胶州湾湿地

  3月10日,全球性濒危珍稀鸟类黑嘴鸥在山东青岛胶州湾湿地现身,数量约300多只。据了解,自2011年1月青岛发现7只以来,现在的种群数量增至数百只,说明青岛沿海湿地可能已成为黑嘴鸥的繁殖地。【详细】

中国最年轻大河湿地成“鸟类天堂”

黄河三角洲位于黄河入海口,是中国最年轻的三角洲,目前只有150多年的历史。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已成为“候鸟天堂”【详细】

第三届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进入倒计时

四月末的孤岛已是处处春芽萌动,绿意幽然。5月1日至20日,就在这片黄河尾闾的槐林沃土之上,就在这座闪耀着石油荣光的孤岛小镇,由孤岛企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将如期举行。【详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党政联席会议召开

2月19日下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在东营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出席会议并讲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