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玉明委员:建议适时设立国家公园署

2025-03-11 11:25:21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相比较国家公园的庞大体量,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建议适时设立国家公园署统筹管理国家公园。”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连玉明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分享了对完善国家公园管理、加快规划建设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科学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算上海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在连玉明看来,如此大的管理体量,难以避免出现跨区域难统筹等问题,需要相对应的足够的管理力量才能做到整体统筹、各个击破。

  “目前,自然保护地事务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一管理,加挂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牌子,1个司主管自然保护地,1个处室主管国家公园,在地方管理中又继续向下一层级主管部门下沉。我认为,管理力量显然不足。”连玉明表示。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加拿大等对国家公园群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开发,采取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国家公园群管理体制。连玉明认为,为进一步统筹好国家公园之间、省际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应立足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独立设立国家公园署统筹管理国家公园。

  构建国家公园群协同体系

  发挥三江源国家公园引领作用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成果从多方论证,青藏高原具有独一无二的世界价值。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气候引擎”,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枢纽,亦是重要的碳库。这都要求青藏高原作为自然保护地必须强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和保护管理的协同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战略考量,2022年,《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提出要“形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实施,为加快推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协同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连玉明告诉记者,目前,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江源、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开展体制试点,设立祁连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雅鲁藏布大峡谷、若尔盖、贡嘎山、珠穆朗玛峰、羌塘、冈仁波齐、昆仑山、青海湖等11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新的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加快建立国家公园群协同体系,提高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水平是当务之急,而三江源国家公园应该成为一个重要抓手。”连玉明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进一步发挥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管理体制、科研监测、社区发展等多方面的引领性作用。

  以边境地区的国家公园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中的高黎贡山、珠穆朗玛峰、冈仁波齐、昆仑山等4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边境地区,涉及边境线长度约2500公里,约占我国青藏高原边境线长度的42.3%。

  “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跨国界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连玉明建议,可以采取与周边各国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和建立联合管理机制等方式,组织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国际合作论坛,为各国政府、专家、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就共同关心的相关议题进行高层沟通,达成政策共识,消除合作障碍,推动国家公园群具体合作项目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政协委员戴斌:打造中国景区的国际范儿

政协委员戴斌:打造中国景区的国际范儿

“我们在对外推广旅游目的地时,必须采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戴斌认为,中国景区的国际化升级方式要从“自我表达”转变为“用户思维”【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陆銮眉:建议修订《城市绿化条例》

全国人大代表陆銮眉:建议修订《城市绿化条例》

陆銮眉表示,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1992年颁布的,最新一次修订是2017年,主要对园林绿化施工企业资质进行了调整。近年来,不少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企业和行业专家反映,当前《条例》已难以适应当下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详细】

何杰委员建议制定“城市更新管理法”

何杰委员建议制定“城市更新管理法”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表示,随着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推进,法律依据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益协调复杂等问题日益凸显【详细】

陈建飚委员:技术赋能,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陈建飚委员:技术赋能,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通过深入调研,陈建飚发现,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通过功能区划、生态补偿、社区参与等途径,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规划建设,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