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园为何容易成为犯罪温床

2025-03-13 09:01:06         来源:环球时报     浏览次数:

  美国《新闻周刊》日本版3月5日文章,原题:从公园设计看日本与欧洲防范意识的不同 “犯罪机会论”认为,犯罪往往发生在“容易进入但难以被察觉的地方”,这一理论已成为全球防犯罪标准。然而,在日本,该理论却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日本历史上并未发展出“城墙城市”的概念。而日本的城市设计恰恰是“容易进入但难以被察觉的设计”的起源。人类自1万年前就开始建设城墙城市,但日本却并未采纳这一设计。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未具备同样程度的防犯意识或危机感。这导致了如今日本防犯措施的“孤岛化”现象。

  公园设计最能直观体现犯罪机会论。其他国家在规划公园时,都会充分考虑领地性(防止随意进入)和可视性(防止隐蔽犯罪),并为降低犯罪的可能性采取针对性的设计。例如在较大的公园里,儿童游乐设施通常集中设置,并用围栏围起,以此将儿童区和成人活动区分开,形成“分区管理”。这种设计让成年人若进入儿童专用区域,立刻会引起警觉。而日本的公园往往缺乏这些考量。在日本的公园里,空间会对所有人开放,游乐设施也分散在各处。因此,儿童和成人混杂使用公园,成年人站在孩子身边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即便孩子和陌生人交谈,旁人也不会觉得奇怪。这正是犯罪分子可以利用的漏洞。

  其他国家的公园,在设计上与城墙城市十分相似,其共同特点是使用了围栏。在城墙城市中,城墙承担防御功能。而在公园里,这一功能被围栏所替代。然而,日本与西方社会对“围栏”的观念存在根本性差异。

  这种观念差异在电影《藩篱》中也有所体现。电影名“Fences”(围栏)在欧美语境中,意味着“保护与防御”。但在日本,围栏往往被视为负面的象征。日本媒体曾将电影《藩篱》的主题解读为“种族隔阂、夫妻矛盾、亲子冲突”,而欧美主流解读却强调它是家庭保护的象征。这种分歧反映出日本和西方在防犯意识上的差距。

  围栏只是一个象征,但其背后的观念差异,却直接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公共安全。日本社会因未能正确认识围栏的积极作用,使得许多公共空间成为犯罪的高风险场所。如果日本希望更有效地保护儿童,就需要重新审视公园的设计。(作者小宫信夫,朱迪译)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法兰西园林中的中国景观

法兰西园林中的中国景观

中国古代园林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智慧。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还传入欧洲,使欧洲园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东方景观【详细】

北京亮马河等多地城市更新项目“出圈”

北京亮马河等多地城市更新项目“出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周岚日前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受访时点赞了包括北京亮马河在内的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如南京的小西湖、苏州的十全街、上海的田子坊、广州的永庆坊等【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董月琳:挖掘“一花一城”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董月琳:挖掘“一花一城”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柳州工学院语言文化与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董月琳希望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花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产业链,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详细】

政协委员戴斌:打造中国景区的国际范儿

政协委员戴斌:打造中国景区的国际范儿

“我们在对外推广旅游目的地时,必须采用游客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戴斌认为,中国景区的国际化升级方式要从“自我表达”转变为“用户思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