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园林开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2025-06-12 09:48:58    作者:吴霞     来源:中国旅游报     浏览次数:

  据《人民日报》报道,最近,到访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的游客,可以邂逅一名“穿越”而来的“数字古人”——在园中漫步,细数当年被狮子林“奇石叠翠、曲径通幽”吸引的细节。园林管理方运用AI科技与多媒体光影设备,在古典园林勾勒出一幅鲜活灵动的草木长卷。这既是文物保护的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数字没有稀释园林的韵味,反而让它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

  过去,园林保护大多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判断,修缮难免“走样”;如今,数字技术让每一块砖、每一幅彩画都有了精准档案。艺圃乳鱼亭濒临消失的苏式彩画,在数据支撑下被成功修复,并永久存档。这不仅解决了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难题,更让濒危技艺得以延续。数字存档不是冰冷的备份,而是给未来的一封“文明家书”,确保后人看到的园林依然是今天的模样。

  更难得的是,数字化没有把园林锁进“电子博物馆”,而是创造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市民游客夜游拙政园,在光影中与虚拟小鹿邂逅;手机一点,就能360度探访见山楼的每个角落。这些创新并非喧宾夺主,而是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园林之美。年轻人通过VR沉浸式游览,会激发他们对实景的向往——技术成为传统文化的“引流入口”。

  正如苏州园林本身融合了诗书画印的多重艺术,今天的“数字园林”也在虚实交融中拓展了美的维度。

  有人担忧技术会消解传统的本真,但真正的“原汁原味”从来不是固守旧态。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强调造园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创新精神与今天的数字化实践一脉相承。当游客在元宇宙里“穿越”到留园的五峰仙馆,或是通过AI与历史上的园主对话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实践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活力不在于抗拒变化,而在于如何让变化服务于传承。当古老的花窗遇上3D扫描,当曲径通幽的意境遇上VR沉浸,传统不仅没有褪色,反而获得了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北京温榆河公园亮出生态系统家底

北京温榆河公园亮出生态系统家底

《北京温榆河公园生物多样性发展白皮书》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温榆河公园内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稳中向好,经过四年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累计监测到的动植物种类增加了200余种,达到880种【详细】

500岁地坛神马圈首次焕新开放

500岁地坛神马圈首次焕新开放

在近500岁的神马圈里,喝咖啡、学调酒、听音乐会,感受古今交融的魅力。经过改造后的地坛公园神马圈近日首次向公众开放。这座始建于1530年的古建,曾是明清皇家祭祀时喂养御马的场所,此前一直未对外开放【详细】

看上海如何打造超大城市更新样本

看上海如何打造超大城市更新样本

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滨水空间实现公共化转型,到旧里弄、老街区的改造更新,上海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根”的智慧,构建出“人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范式【详细】

经济日报:城市更新要坚持问题导向

经济日报:城市更新要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城市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新需求,《意见》多向发力,既包括对既有建筑、老旧小区、老旧街区的改造升级,也涉及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要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走深走实,好事办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