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国崛起中的世界城市战略-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北京:大国崛起中的世界城市战略
[日期:2010-01-25]  来源:两会特别报道  作者:齐琳,崔吕萍,王漪,姚钰珂   发表评论(0)打印



    北京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目前发展中国家尚无建设世界城市的成功先例,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需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超常规发展道路。“该怎样走”成了拥有精准定位之后,摆在北京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

  根据各个世界城市在崛起方式上的不同,学者将主要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分为纽伦港、东亚和欧陆三种模式。

  纽伦港模式主要强化国际化因素和依靠市场力量的“自然发育模式”,重视个体力量的文化环境和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如美洲、西欧的一些世界城市;东亚模式主要依托国家崛起因素和依靠政府力量的“规划推动模式”,强调集体行动的文化环境和规治主义的政治传统;欧陆模式往往形成多中心的大都市,以城市群的发展构成世界城市的区域。

  除此,世界城市还可以根据功能担当上的完整性与侧重点不同,分为全能型、有侧重的全能型和单一功能型三种类型。全能型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其均为所在国的绝对全能中心,既是所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首位城市,又是首都。有侧重的相对全能型城市不多,因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功能之间有着重要的协同集成效应,功能的侧重意味着这种协同效应不能最大程度地达成,使得城市的崛起更为艰难。以单一功能见长的城市更适合称为国际大都市,而往往无法达到世界城市所需要具备的全球活动战略性控制节点的水平。

  “北京的情况与其他世界城市有很大不同。”张强认为,尽管在城市规模上北京与已有的世界城市没有差别,但在经济总量和水平、国际化程度及城乡一体化程度上的进步空间还很大。“目前,北京市经济总量相当于伦敦的五分之一,纽约的六分之一。在北京目前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70%,符合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但仍然总量偏小,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也需要大力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五千年历史和辽阔国土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作为首都,北京的发展不能套用别人的模式,只能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来探索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定位,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连玉明建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采取东亚模式(政府规划模式)与欧陆模式(世界城市区域)相结合发展的模式。“应该注意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导向,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带动一个区域,甚至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全面推进世界城市发展之路。”

  北京面临哪些挑战?

  建设世界城市是历史赋予北京的责任。面对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建立,北京打造世界城市也将遇到挑战。

  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仅在于自身的强大,更在于他们都有一个支撑其发挥控制职能的高度发达的区域。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国家战略,而且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连玉明看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引发了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生产与商务流程的重构带来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以区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世界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是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城市更需要世界城市区域体系的支撑。”连玉明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考虑三个战略层次,即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和北京、天津及外围地区。必须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辐射能力强、开放程度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极点;围绕北京、天津两核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区域,并以此建构一个密切互动的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目前,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与国外同类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悬殊;在东北亚地区的特大城市中面临竞争;区域竞争力落后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与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较,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内部的差异性较大、情况比较复杂;“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圈内腹地”格局加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综合交通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内部缺乏合理的协作与分工;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形成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宜居城市”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如何解决成为摆在北京加速建设世界城市道路上的一道门槛。

  对此,连玉明建议,应加快京津冀城市群规划,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突破行政体制障碍,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京津城市之间的功能和产业分工协作不仅影响京津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分工体系将使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大大加快。”

  与此同时,在物流和运输方面,两个城市有相当大的优势互补空间。天津机场的货运较多,而首都机场的客流量较大,城际高铁的开通,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来往只需30分钟,这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向周边进一步扩展与辐射。要使得同城化效应进一步放大,应考虑将京津两地和周边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公交、地铁、轨道交通等设施进一步与城际高铁连通,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体系。

  宋慰祖则表示,世界城市不可能在一片落后的区域内独立存在,在这一点上,北京大都市圈凝聚力略显不足。下一步,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应该首先是地区的中心,然后是国内中心,才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城市,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实现持续的繁荣。建议设立首都大都市管理委员会,作为一个战略的机构,专门负责首都经济圈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张强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北京面临的挑战。“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北京的常驻外国机构与外国人口也并不是很多,但实现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抛弃本土特色。”从张强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越强对于国外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但北京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让郊区农村与中心城市在基础设施、收入和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影响了中心区的产业向外转移。

  从商业面貌上来看,北京与世界城市之间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但在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还有一个所有世界城市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路面交通拥堵,但它们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目前我们已经借鉴了它们的经验,但要真正解决还需很长时间。”张强感叹。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