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不算太小的动物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数十年,但是不少动物种类依然灭绝,不少濒危动物种类的种群数量依然减少。为此,有关专家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动物保护工作。
纠正对有些动物种类的偏心
在动物王国中,种类繁多。各种动物虽然形态相异,习性不同,但它们各自都在生态系统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一个角色,都为生态系统的运转和循环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目前人们却对各种动物的保护随心所欲,不是一视同仁。一些惹人喜欢的动物得到优待,而一些貌不惊人的动物的命运令人堪忧。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家戴维 斯托克对不同种类的企鹅的外貌特征与人们对它们的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不少不同种类的企鹅的生理结构、生态习性和行为模式比较相似,但因它们的个体大小、体表颜色和面部状况存在着差异而给人的美感不同,所以人们对它们的喜欢程度不一样,它们受保护的状况也有差异。这位科学家认为,人们好像倾向于喜欢也倾向于更好地保护那些颜色漂亮、毛发可爱和形体优美的动物。
其实,这种做法违背了人们保护动物的本意,其结果会使包括人们喜欢并试图格外保护的动物在内的所有动物都遭遇灾难。因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是相互依赖的。比如,有些种类的企鹅由于受到人们宠爱而倍加保护,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这些企鹅赖以生存的食物――一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那么它们最终也会因没有足够食物而遭殃。
有一个世界性组织曾于2004年在网上让网民们投票选举最受人们喜欢的动物。组织这一活动的初衷是想强化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然而,事与愿违,这实际上是在为有些人有偏向地保护动物推波助澜。虽然一些名列榜上的动物种类因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得到特殊照顾,但是一些名落孙山的动物种类就不需要保护吗?没有了后者,前者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吗?因此,保护动物应当力戒偏心。
为动物寻觅配偶创造条件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目前,全球11%以上的陆地已被建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在有效防止濒危动物灭绝、提高濒危动物种群数量、保障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人口和环境专家科塞利恩 莫盖尔加达最近指出,不少自然保护区规模太小,使动物尤其是一些食肉动物难以寻找到配偶和寻找到足够的食物,影响了它们的繁殖。
在这位专家看来,如果要让像美洲豹那样的食肉动物较好地生存和繁殖,就需要建立几十万公顷甚至几百万公顷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因为在规模太小的自然保护区中,动物种群数量不多,动物寻找到配偶的概率就会降低。同时,在太小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中动物寻找到食物的概率也会降低,食物的不足会影响动物的性功能和繁殖力。而一些食肉动物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将会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可能会殃及其他种类动物的生存。较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一些食肉动物的交配概率,也可改善它们的觅食环境。
现在,全世界有大约10万个自然保护区,而仅有2252个自然保护区规模较大。因此,为了有效保护一些食肉动物,眼下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达到一定规模的自然保护区。
从鸟的叫声中感受鸟的危机
不少鸟的叫声悦耳、动听,令人喜欢。鸟的叫声其实是鸟之间联系的信号,也是自身心情和对环境感觉的反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可以从鸟的叫声中感受某些鸟是否面临危机。
人类活动已经毁坏了不少鸟类栖息地,或者将大片鸟类栖息地分隔了开来。西班牙鸟类生态学家在对西班牙和摩洛哥境内的云雀的生态习性进行观察后发现,因人类活动而失去家园的一些云雀,在迁徙到新地方后会模仿当地鸟的叫声。在其栖息地因人类活动而被分隔开后,雄性云雀即使仍在原来栖息地生活,但叫声会趋于相似。鸟类生态学家解释,这种在较小区域内叫声趋同的现象表明了云雀已有危机感,因为相似的叫声有助于它们在危机出现时更好地相互通知和相互交流对策。此外,鸟类生态学家指出,鸟的叫声实际上是一种鸟类文化。在相对较小区域内生活的鸟的叫声趋于局地化,它们没有兴趣模仿其他区域内的鸟的叫声,无疑影响了鸟的呼叫方式的相互交流,这不利于鸟类的发展。因此,当我们发现某一区域内的鸟的叫声改变并趋于相同时,就应该马上停止有关的自然开发活动,尽可能将自然环境恢复过来,为鸟类营造良好的生活场所。
摘自 中国风景名胜网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