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龚杨洋桔梗合作社负责人刘丽珍与员工们正在整理花农刚送交来的洋桔梗切花
今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简称KIFA)在推动云南省花农联合体发展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62个花农组织共1000余户花农依托拍卖中心日渐成熟的交易机制,大部分花农的花卉产品已形成品牌,畅销国内外市场。
2002年,云南从花卉大国荷兰引进花卉拍卖机制,建立了KIFA。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和创新,KIFA在引导更多花农组建花农合作经济组织(花农联合体)、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06年,1100户花农的3900枝鲜切花通过KIFA成功交易,占KIFA总交易量的40%。目前,KIFA拥有花农联合体62个,占云南省花农联合体总数的50%有余,进入KIFA的花农组织,80%是在KIFA的引导和帮助下组建和发展壮大起来的。“能解决上千户花农卖花难的问题,功不在我们这些人,而在于新的花卉交易机制和公平、透明的利益分配和实现机制。”对云南这种新型农民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拍卖中心副总经理张力进行了剖析。
张力说,“云花”发展之初,长期从事蔬菜、粮食生产的农民,对花卉种植、销售几乎一窍不通,他们依靠企业提供的生产技术和销售网络,获得了比种植粮食作物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运作模式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不过,随着花农种植水平的提高,以及花农对市场更深入的了解,原来的合作模式越来越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花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利益分配矛盾日益突显。最常见的情形是,当花卉产品市场价高于公司与花农的协议价时,花农“跳槽”,违约把花拿到自由市场上出售,而当花卉市场价低于公司的收购价时,花农找种种理由把更多(包括其它花农)的花卉产品送交企业,以获取更高的收益。拍卖交易机制在云南的成功运作,改变了传统的花卉生产和销售运作模式,为花农提供客观、透明、公正、可信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及广阔的销售渠道。为满足KIFA规模化供货的要求,一些地域关系近的花农尝试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供货。至此,每一个加入“联合体”的成员,在充分了解拍卖交易理念后,不再怀疑自己依靠的“组织”多吃了属于自己的“蛋糕”。
分配机制解决了,但如何实现利益分配呢?花农生产的产品,其质量、品种各异,导致价格也就不一样,KIFA采取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解决了这一难题。KIFA参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了月季等花卉品类等级标准,并建立产品检疫、采后处理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交易完毕后,KIFA通过网络对不同等级的产品价格进行公布,因此花农只要知道自己产品的等级和数量,通过查询KIFA当日的交易信息,便知道自己当天所得收入。
花农合作组织要健康持续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创造自己的品牌,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恰好,KIFA良好的宣传平台,为花农合作组织提供了创建自己品牌的机会。2004年由玉溪市通海县十街镇40余户花农自发组织起来的“联庆玫瑰合作社”,经过3年的努力,依托KIFA交易平台,创建响彻全国的“联庆玫瑰”品牌。2007年,该合作社发展核心社员130多户,种植优质月季400多亩,1~6月份月季拍卖均价达0.8元/株,“假日公主”、“玛丽亚”、“维西丽亚”等品种还达到了0.9~1.3元/株。今后,KIFA将一如既往地把组建花农联合体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07年依托KIFA发展或壮大起来的花农联合体总计将突破100个,涉及全省花农3500户,花卉生产面积5000亩,花农的鲜切花产品在总拍卖量中的比例也将升至50%。
“联庆”只是全省百余个花农联合体中最闪烁的一颗星宿,依托KIFA交易机制或者其他方式发展起来取得良好效益并在国内外市场打出自己一片天地的联合体,还有专业生产满天星的“姚联满天星合作社”、专业生产洋桔梗的“通海龚杨洋桔梗合作社”,以及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伊尔康花卉出口联合体”……
摘自 中国园林网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