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http://www.chla.com.cn 2007-08-28 来源:中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信息网 作者:王贞 发表评论(0)
    中国共有森林15894.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分类,中国划分有森林210个群系(formation)、竹林36个群系、灌林与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此外,还有许多人工栽植营造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更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持点。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温带山地垂直带谱、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雨林类型,种类最丰富的落叶松属(Larix)、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栎类(Quercus)森林,中国还有世界上罕见的高生物量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云杉林。
   在这多种类型的森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据统计,中国有6347种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244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这些动物中,许多为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如全世界有雉类276种,中国就有56种,占20%,其中19种为中国所特有。其他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牛、毛冠鹿等动物也为中国所特有。
    中国有乔灌木树种约8000余种,其中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分布和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中国的树种大多数在地理成分上为热带、亚热带性质,但同时也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槭(Acer)、桦(Betula)、胡桃(Juglans)、鹅耳枥(Carpinus)、栎、云杉、冷杉、胡颓子(Elaegnus)等。中国有许多起源古老的孑遗树种,这是全人类极宝贵的财富。由于在新生代第四纪冰
川期,华南、华中、西南广大地区,除局部山地有山地冰川外,大多数山地未遭受冰川影响,成为植物种的“避难所”,从而保存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孑遗种,如发生于石炭纪、二叠纪之前的银杏(Ginkgo biloba)、中生代至老第三纪的罗汉松(Podocarpus spp.)、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三尖杉(粗榧)(Cephalotaxus spp.)、红豆杉(紫杉)(Taxus chin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等,孑遗的阔叶树还有木兰(Magnolia spp.)、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nsis)、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大果马蹄荷(E. tonkinensis)、红花荷(Rhodoleia parvipetala)、连香(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杜仲(Eucommia ulmoides)、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a)等。中国特有的树种还有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紫树(Nyssa sinensis)、香果树(Emmenopteris henryi)、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山白树(Sinowilsonia henryi)、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等。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现分述如下:
    (1)针叶林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a.落叶松林 中国的落叶松属有10个种和2个变种,主要的建群种有落叶松(Larix gmelini)、西伯利亚落叶松(L. sibirica)、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太白红杉(L. chinensis)、四川红杉(L. mastersiana)、大果红杉(L. potaninii)和西藏落叶松(L. griffithii)等。
    b.云杉、冷杉林中国的云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属山地垂直带类型,分布广、蓄积量最大。东北地区主要建群种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红皮云杉(P.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华北为白?(Picea meyeri)、青?(P. wilsonii)。向西至西北一带为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雪岭云杉(P. schrenkiana)和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西南山地主要有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川西云杉(P.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林芝云杉(P. linkiangensis var. lintziensis)林、麦吊油杉(P. brachytyla)、油麦吊杉(P.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云杉(P. asperata)、紫果云杉(P. purpurea)、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岷江冷杉(A. fargesii var. faxoniana)、黄果冷杉(A. ernestii)、长苞冷杉(A. georgei)、鳞皮冷杉(A. squamata)、喜马拉雅冷杉(A. spectabilis)、苍山冷杉(A. delavayi)、冷杉(A. fabri)、滇冷杉(A. forrestii)等等。
    c.松林主要建群种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偃松(P. pumila)和西伯利亚红松(P. sibirica)。
    d.圆柏林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部山地亚高山森林带上部的阳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m之间,主要建群种有方枝圆柏(Sabina saltuaria)、祁连圆柏(S. przewalskii)、垂枝香柏(S. pingii)、大果圆柏(S. tibetica)、塔枝圆柏(S. komarovii)和曲枝圆柏(S. recurva)等。
    B.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 roxburghii)。
    (2)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A.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铁杉(T. chinensis)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dumosa)与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3)阔叶林
    A.落叶阔叶林
    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Alnus japonica)林、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约占全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
    C.硬叶常绿阔叶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黄背栎(Q. pannosa)、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锥连栎(Q. franchetii)林、光叶高山栎(Q. rehderian)林和灰背栎(Q. 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这类森林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它又可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大多数分布在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区。它们多数属于长期衍生群落性质。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栎(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林、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榄仁树(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林、枫香、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为常见。
    F.雨林、季节性雨林
    多见于我国热带地区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岛一带山地以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类(Lithocarpus)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多种类型的森林,为中国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在其中栖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估计有1800余种,其中珍贵的有驼鹿(Alces alces)、雪兔(Lepus timidus)、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紫貂(Martes zibellina)、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野牛(Bos gaurus)、长臂猿(Hylobates spp.)、野象(Elephas maximus)等。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对于这部分物种的家底还远远没有摸清。
    (1)寒温带针叶林中的野生动物
    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分布于中国东北北部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及新疆最北部的阿尔泰山。在兴安岭北端和西伯利亚的泰加林相接。动物区系具有西伯利亚泰加林的成分。
    森林中的有蹄类动物如驼鹿、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eolus capreolus)、麝(Moschus moschiferus)和野猪(Sus scrofa)等分布范围广,其中马鹿(Cervus elaphus)和野猪(Sus scrofa)的数量较多,驼鹿是针叶林带的典型栖居者,多栖息于混生有杨、桦和柳等阔叶树的林中,以这些树的嫩叶为食。
    肉食动物主要有黄鼬(Mustela sibirica)、香鼬(Mustela altaica)、棕熊(Ursus arctos)、紫
貂(Martes zibellina)、猞猁(Felis lynx)和伶鼬(Mustela nivilis)等,都是中国的珍贵毛皮动物。
    啮齿类动物主要有灰鼠(Sciurus vulgaris),小飞鼠(Petinomys spp.)、花鼠(Eutamias sibiricus)、棕背?(Cletrionomys rufocanus)、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flavicollis)等。
    针叶林中的鸟类有松鸡科的松鸡(Tetrao urogallus)、榛鸡(Bonasa spp.)和柳雷鸟(Lagopus lagopus)等,它们巢居于地上,能适应寒冷生活,为典型的寒温带鸟类。此外,林中常见的还有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戴胜(Upupa epops)、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三趾啄木鸟(Picoides tridactylus)、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等。在森林外界与水域有联系的鸟类还有绿翅鸭(Anas crecc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和灰雁(Anser anser)等。这些水禽均在此繁殖。
    (2)温带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温带森林动物群分布在中国东北针叶林带以南到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温带季风地区。在针阔叶混交林带,有蹄类动物主要有狍、马鹿(Cervus elaphus)、原麝、青羊(Pseudois nayaur)和野猪(Sus scrofa)等,其中狍、马鹿(Cervus elaphus)和野猪(Sus scrofa)较多。针阔叶混交林中的肉食动物有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豹(Panthera pard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青鼬 (Martes flavigula)、豹猫(Felis bengalensis)和紫貂(Martes zibellina)等。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干扰,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豹(Panthera pard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和紫貂(Martes zibellina)等的数量已很少。而林区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如灰鼠(Sciurus vulgari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flavicollis)等随处可见,成为林区优势种。在东北和华北针阔叶混交林区常见的鸟类有环颈雉、灰喜鹊、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三趾啄木鸟(Picoides tridactylus)和山噪鹛等。在东北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有来此繁殖的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鸳鸯(Aix galericulata)、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灰雁、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和绿翅鸭(Anas crecca)等。
    (3)亚热带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典型的亚热带森林野生动物只保存于少数面积不大的森林中,如云南西北部、四川、贵州和安徽南部等少数山地林区中,短尾猴(Mandrillus arctoides)、金丝猴的数量均不多,处于濒危状态。红腹松鼠、长吻松鼠(Dremonys pernyi)和花松鼠等为林中的优势种。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也是林中的常见种。在已经开发的山地及次生林丘陵灌丛和草地中,常见的有蹄类有小麂(Muntiacus reeve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野猪(Sus scrofa)等。在亚热带茂密的竹林中,栖息着专以竹笋和竹根为食的灰竹鼠(Rhizomys sinensis),代表性的种类有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豪猪(Hystrix hodgsoni)等。食肉类有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豹猫(Felis bengalensi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等。其中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豹(Panthera pardus)等均已濒危。
    (4)热带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中国热带森林动物种类最丰富,并有许多特有的科、属、种。如兽类中的树?科(Tu-
paiidae)、长臂猿科(Hylobatidae)、灵猫科(Viveridae)和象科(Elephantidae)等。热带森林某些广泛分布的类群,往往占较高比率。在不大的地域内,通常栖息着许多生活习性相似的种类。如在云南南部某一林区的山坡的树林中,森林深处通常栖息着红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蓝腹松鼠(Callosciurus pygerythrus)和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猕猴(Macaca mulata)、短尾猴(Mandrillus arctoides)、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和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各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热带森林中的鸟类主要有犀鸟(Buceros spp.)、蓝枕花蜜鸟(Hypogramma hypogrammica)和赤胸椒鸟(Pericrocotus spp.)等。
    (1)受威胁现状
    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公顷,为世界平均人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低,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分布不均匀。近些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森林仍在减少,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处于退化状态。中国有林地面积、天然林面积在1973~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分别为12186万hm2和9817万hm2,1977~1981年间分别下降为11527万hm2和9308万hm2。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重点原始林区之一,1977~1981年调查期间天然林面积为1464万hm2,1984~1988年间降为1396万hm2。据估计,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数约4500种,濒危植物种比例为15%,高于世界平均濒危和受威胁植物的比例10%。中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8种,灭绝或濒于灭绝的森林植物有崖柏(Thuja sutchuanensi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eriana)、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桂滇桐(Craigia kwangsiensis)、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柔毛油杉(Ketleeria pubescens)、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爪耳木(Otophora umilocular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藤枣(Fleutharrhene macrocarpa)、华盖木(Manglietiastum sinicum)膝柄木(Bhesa siensis)、粗齿梭楞(Reevesia rotundifoli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金佛山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无喙兰(Archinecttia gandissarii)、双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等,这些植物种现存植株大多不超过10株,而且仅分布于一处。中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处于濒危或威胁状态,已经灭绝或在中国境内绝迹的动物有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野马(Equus przewalskii)、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麋鹿(Elaphrus davidianus)等;濒临灭绝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台湾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ybulosa)、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雪豹(Panthera uncia)、长臂猿(Hylobates spp.)、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 feru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等。很明显,中国目前统计濒危和灭绝的物种绝大多数属于森林中的野生生物种,它们的分布区逐步萎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小和生产力下降。
    (2)受威胁原因
    a.森林过伐  根据前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森林采伐量一直大于生长量。而且呈增长和居高不下的趋势。“五五”清查,森林资源消耗量约2.94亿m3,资源消耗率为3.19%,在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七八年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资源由384593万m3减少到262163万m3,共消耗掉1/3,年平均赤字17066万m3,年均净减率4.44%,下降幅度惊人。在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虽然森林资源消耗下降趋势减缓,但是森林资源超额采伐还时常发生,1993年全国林木消耗量超出年森林采伐限额3400多万m3。由于森林集中过伐,加之更新跟不上采伐,导致一些地区疏林、迹地和荒地扩大。据1978年统计,森林采伐后未更新的面积中有1/3退化为荒山秃岭。1977~1981的5年间,疏林面积增加10%,共达1720万hm2,相当于森林面积的14%~15%。
    造成森林过伐的主要原因有:(a)毁林开荒。中国现有的耕地中,由原始森林垦荒转化而来的占1/3左右。中国热带地区林地向游耕地、农地和热作地转化问题尤为严重,海南
岛的土地垦殖率(即农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率)一直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从1985年至1989年间全国被征占的林业用地达27526hm2;1990年年度统计为7989hm2,1993年上升为440000hm2。(b)樵采。中国目前许多山区,仍以薪柴为唯一的农村生活能源,约占能源结构中的68%~74%,尤其是干旱区的农村生活能源至今仍十分E缺。据统计,中国西部农村生活能源全年短缺659万t标准煤,一般一年内缺柴3~6个月。能源不足使村镇居民加大了樵采的强度、频度,扩大了樵采的范围。(c)乱砍滥伐。以1987年统计为例,乱砍滥伐森林案件7.46万起,造成森林损失9.73万hm2,损失林木140.29万m3。森林过伐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一是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二是因森林生境的破坏,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
    b.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据统计,1990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为12660hm2,1991年为22200hm2,该年森林火灾次数比1990年增加3.8%,受害森林面积比1990年增加53.9%。但近年来中国森林火灾受害率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是1987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这场特大森林火灾面积为133万hm2,过火林地和疏林地面积114万hm2,其中受害面积87万hm2。这次火灾使大量的下种母树,中幼林及更新幼树烧毁,造成森林无法天然更新,该区森林覆盖率由76.0%下降到61.5%。森林火灾还改变了林地生态环境,如坡地的干旱化,杜鹃(Rhododendon)等阴湿植物种衰亡,而旱中生性的瓦松(Orostachys)、三七(Sedum)、蒿(Artemesia)类等滋生,低地则沼泽化。岛状冻土层退缩,落叶松八齿小蠹虫(Ips subelongatus)发生,对林下土壤动物的影响也颇大,如个体大的捕食性种类减少,而个体小、腐食性种类增加。
    c.森林病虫害 据统计,中国有各种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生的约有200余种。60年代后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剧增,对森林的危害影响十分严重。根据1987至1991年间的统计数字,“八五”期间,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214倍,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随着造林绿化的步伐加快,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森林病虫害也将进入高发期,防治工作形势将更加严峻。
    d.造林方式及人工林品种单一化 从造林方式来看,对保护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最有利的方法是封山育林,其次是飞播造林。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0.33亿hm2,约占森林面积的1/4,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之首,而对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人工林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规模人工造林以破坏蕴藏丰富多样性资源的天然林为代价,使自然连续分布的天然森林被砍伐破坏,或片断地改造成人工林;另一方面是人工林品种单一化,针叶化和结构简单化。
    e.环境污染 主要是酸雨危害。中国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氧化物。据1994年统计,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1825万t。酸雨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在中国十分普遍,涉及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以南的华东、中南和华南地区以及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已普遍发现酸雨;在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初步调查,发现已有15000多hm2森林枯死,400多hm2森林受害,还引起土壤酸化、地力衰退,间接导致林木生长衰退以及抗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而且使林区水体酸化后影响鱼类生存。
    f.战争 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几千年间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争,造成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大量消亡。1840~1949年间,由于多次战争加上对林木资源的掠夺使中国天然植被遭受剧烈破坏,森林资源锐减。当时中国近80%的原始森林被破坏而消失。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森林资源遭受日寇严重破坏。仅东北森林就损失6421780万m3,全国损失森林蓄积量的10%以上。
    g.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中国海南岛大片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大部分转变为橡胶林和其他人工林,部分变为山地草坡。结果文鸟(Lonchura spp.)和麻雀(Passer spp.)取代绯胸鹦鹉(Psittacula alexandri)和鹩哥(Gracula religiosa),地栖兽类取代树栖兽类。长臂猿(Hylobates spp.)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和巨鼠(Ratufa spp.)等也与树木相伴而生,热带森林成片消失后,这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绝迹。据统计,海南坡鹿在解放初期有2000头,由于大面积的人工橡胶林的种植,到80年代初仅残余76头,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由2000头减少到30头左右。
    栖息地碎裂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生存。据中国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1986~1988年联合调查,大熊猫栖息地不断缩小,与70年代相比,大熊猫分布区由45个县减少到34个县,栖息地面积减少了1.1万km2,且变成不连续分布。栖息地分离、破碎,将大熊猫种群分离切割成24个亚群体,造成大熊猫近亲繁殖,致使遗传狭窄,种群面临直接威胁。
    此外,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药材和经济作物的过度采集也是森林多样性受威胁的重要
原因。
    森林在全球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部分。50多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迄今为止,除了建立500多个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外,还建立了230多处包括大熊猫和东北虎在内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基地或繁殖场,使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熊猫、东北虎等10余种濒危动物开始恢复种群数量,并有6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随着全民植树造林和多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国森林蓄积量已呈双增长趋势,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分享到:
编辑:admin
有关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点排行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