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1.1 园林
1.1.1园林概念的界定
1.1.1.1国外的“园林”定义
西文的拼音文字如拉丁语系的GARDEN、GARDEN、JARDON等,源出于古希伯来文的GEN和EDEN两字的结合。前者意为界墙、蕃篱,后者即乐园,也就是《旧约?创世纪》中所描述的充满着果树鲜花,潺潺流水的“伊甸园”。按照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颁布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名词》规定,“园林”被译为GARDEN AND PARK,即“花园及公园”的意思。GARDEN一词,现代英文译为“花园”比较准确,但它的本意不只是花园,还包括菜园、果园、草药园、猎苑等。PARK一词即是公园之意,即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将过去皇室花园、猎苑及贵族庄园没收,或由政府投资兴建、管理的向全体公众开放的园林。
1.1.1.2中国的“园林”定义
我国“园林”一词的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曾在《从都还阻风于规林》有“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的佳句,沈约《宋志?乐志》亦有“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饮啄虽勤苦,不愿?园林”的兴叹。这一时期的园林多指那些具有山水田园风光的乡间庭园,正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所描绘的情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如《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漫长的园林历史发展中,“园林”的含义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人们似乎都明白它的意思,却又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又把“园林”和“园”当作一回事。例如《辞海》中不见“园林”一词,只有“园”。“园”有两种解释:①四周常围有垣篱,种植树木、果树、花卉或蔬菜等植物和饲养、展出动物的绿地,如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②帝王后妃的墓地。《辞源》亦不见“园林”,只有“园”。“园”有三种解释:①用篱笆环围种植蔬菜、花木的地方:②别墅和游息的地方;③帝王的墓地。
台湾《中文大辞典》收有“园林”一词,释为“植花木以供游息之所”,另收“园”一词,有五种解释:①果园;②花园;③有蕃日园,《诗?秦风》疏:“有蕃日园,有墙日囿”;④圃之樊也;⑤茔域,《正字通》:“凡历代帝、后葬所日园。”
综上所述,在一般文化圈内,“园林”与“园”的概念是混同的。要弄清“园林’’的真面目,还需参考一下园林界的解释,而园林界关于“园林”的定义似乎也没有完全确定。
周维权先生曾经有两个著名的观点①:其一,园林乃人们为弥补与自然环境的隔离而人工建造的“第二自然”。这一观点表明,当人们远离改变或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完全卷入尘世的喧闹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厌倦之感或压抑感,从而产生回归自然的欲望,但人们又不愿或不可能完全回归树巢穴居、茹毛饮血的原始自然环境中,所以就采用人工的方法模拟“第一自然,,即原始的自然环境,而创造了“园林”即“第二自然”。这一观点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变迁与园林形成发展关系的一般规律。但是,这里所谓的“第二自然’’即是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园林,显然没有包括近代以来由美国发起,进而风靡世界的国家公园,即对于那些尚未遭受人类重大干扰的特殊自然景观和对地质地貌、天然动植物群落加以保护的国家级公园。按照国家公园的概念理解,自然风景名胜算是特殊的自然景观,只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就属于园林范畴了。而周维权先生认为,自然风景名胜属于大自然的杰作,属于“第一自然”,而并非人工建立的“第二自然”,当然不属于园林范畴。我们认为,从古典园林视角看,这一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如从发展的视角看就有必要加以修正了。其二,周先生又认为,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圃以禽鸟养蓄,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环境。”这一界定,包含园林相地选址、造园方法、园林艺术特色和功能,用来解释中国古典园林则恰如其分,但它不能包容近、现代园林的性质、特色与功能。
游泳先生等认为,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段)之上,利用、改造和营造起来的,由山(自然山、人造山)、水(自然水、理水)、物(植物、动物、建筑物)所构成的具有游、猎、观、尝、祭、祀、息、戏、书、绘、畅、饮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体②。这一观点是目前所见有关园林的比较完整、系统的定义,它试图从园林的选址、兴造方法、构成要素、主要功能等方面全面诠释园林,不愧为具有较高价值的创新观点,似乎可以作为“园林”一词的经典式定义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这个园林定义不够简明,仅注释性括号有4个,主要功能有12个且多有重复;其次,不够科学。构园要素中的“物”不能把动、植物和建筑物混用,园林功能中的“猎”业已消失,“尝”意不明,且缺乏文体娱乐等,“艺术群体”指代园林也不准确;再次,表述冗长,尤其是12个功能更为拗口。
根据上述的比较与分析,借鉴古今中外的园林成就,采撷诸家有关“园林”的共识,我们认为园林概念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古典园林这个狭义角度看,我们赞成周维权先生的解说,并略加补充为: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开辟山水地貌,结合建筑造型、小品艺术和动植物观赏,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游憩、居住环境。
从近、现代园林发展视角看,广义的园林是包括各类公园、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风景与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快乐、文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
随着园林知识的不断积累,读者自会对其广义、狭义有深刻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然后择优而从。
1.1.2园林形成背景
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人文条件更是千奇百态。如果我们剖开各种独特的现象而从共性视角来看,园林的形成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需要等三大背景。
1.1.2.1 自然造化
伟大的自然具有移山填海之力,鬼斧神工之技。既为人类提供了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多姿多彩的造园材料,又为人类创造了山林、河湖、峰峦、深谷、瀑布、热泉等壮丽秀美的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魅力,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园林艺术共同追求的东西,每个优秀的民族似乎都经过自然崇拜一自然模拟与利用一自然超越等三个阶段,到达自然超越阶段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园林也就完全形成了。
然而,各民族对自然美或自然造化的认识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如花木、虫鱼等是不能加以改变的,否则就破坏了天然、纯朴和野趣。但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人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炼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而英国风景园林的形成也离不开英国人对自然造化的独特欣赏视角。他们认为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界。因此,刻意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琅?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园林各以不同的方式利用着自然造化。自然造化形成的自然因子和自然物为园林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1.2.2社会历史发展
园林的出现是社会财富积累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它必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同时,社会历史的变迁也会导致园林种类的新陈代谢,推动新型园林的诞生。
人类社会初期,人类主要以采集、渔猎为生,经常受到寒冷、饥饿、禽兽、疾病的威胁,生产力十分低下,当然不可能产生园林。直到原始农业出现,开始有了村落,附近有种植蔬菜、果园的园圃,有圈养驯化野兽的场所,虽然是以食用和祭祀为目的,但客观上具有观赏的价值,因此开始产生了原始的园林,如中国的苑囿,古巴比伦的猎苑等。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财富不断地积累,出现了城市和集镇,又随着建筑技术、植物栽培、动物繁育技术以及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的发展,园林经历了由萌芽到形成的漫长的历史演变阶段,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种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格。如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巴比伦园林、古波斯园林等。
后来,又随着社会的动荡,野蛮民族的入侵,文化的变迁,宗教改革,思想的解放等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各个民族和地域的园林类型、风格也随之变化。就以欧洲园林为例,中世纪之前,曾经流行过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中世纪1300多年风行哥特式寺院庭园和城堡园林;文艺复兴开始,意大利台地园林流行;宗教改革之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勃兴,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加速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发展。这一事实表明,园林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
1.1.2.3人们的精神需要
园林的形成又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来自神话仙境,来自宗教信仰,来自文艺浪漫,来自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
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丽舍田园和基督教的伊甸园,曾为人们描绘了天使在密林深处,在山谷水涧无忧无虑地跳跃、嬉戏的欢乐场景;中国先秦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悬圃、王母瑶池、蓬莱琼岛,也为人们绘制了一幅山岳海岛式云蒸霞蔚的风光;佛教的净土宗《阿弥陀经》描绘了一个珠光宝气、莲池碧树、重楼架屋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提到安拉修造的“天园”,“天园”之内果树浓阴,四条小河流淌园内,分别是纯净甜美的“蜜河”、滋味不败的“乳河”、醇美飘香的“酒河”、清碧见底的“水河”。这些神话与宗教信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也对园林的形成有深刻、生动的启示,周维权先生曾指出,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有关“天园,,的旖旎风光便成为后来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
中外文学艺术中的诗歌、故事、绘画等是人们抒怀的重要方式,它们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以广阔的空间和纵深的时代为舞台,使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文学艺术创造的“乐园”对现实园林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对美的追求和人生哲理的揭示,亦对园林设计、艺术装饰和园林意境的深化等,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古今中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自然风景园林的勃兴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一种人工环境,或日“人造自然”。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就越来越和大自然环境疏远,从而在心理上出现抑郁症,必然希望寻求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机会,如踏青、散步等,或者以兴造园林作为一种间接补偿方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园林还可以看作是人们为摆脱日常烦恼与失望的产物,当现实社会充满矛盾和痛苦,难以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时,人们便沉醉于园林所构成的理想生活环境中。田园生活就是人们躲避现实、放浪形骸的最佳场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E,公元前70年--公元前17年)就曾竭力讴歌田园生活,推动了古罗马时代乡村别墅的流行;我国秦汉时期隐士多田园育蔬垂钓,使得魏晋时期归隐庄园成为时尚。
1.1.3园林性质与功能
1.1.3.1园林性质
园林性质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从社会属性看,古代园林是皇室贵族和高级僧侣们的奢侈品,是供少数富裕阶层游憩、享乐的花园或别墅庭园,惟有古希腊由于民主思想发达,不仅统治者、贵族有庭园,也出现过民众可享用的公共园林。近、现代园林是由政府主管的充分满足社会全体居民游憩娱乐需要的公共场所。园林的社会属性从私有性质到公有性质的转化,从为少数贵族享乐到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的转变,必然影响到园林的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和功能等方面的变革。
从自然属性看,无论古今中外,园林都是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追求美的景观艺术环境。园林中浓郁的林冠,鲜艳的花朵,明媚的水体,动人的鸣禽,峻秀的山石,优美的建筑及栩栩如生的雕像艺术等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艺术景观。园因景胜,景以园异。虽然各园的景观千差万别,但是都改变不了美的本质。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艺术的不同,各民族对园林美的认识有很大差异。欧洲古典园林以规则、整齐、有序的景观为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以原始、纯朴、逼真的自然景观为美;而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山水与精神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使园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1.1.3.2园林的功能
园林最初的功能和园林的起源密切相关。中国早期的园林“囿”,古埃及、古巴比伦时代的猎苑,都保留有人类采集渔猎时期的狩猎方式;当农业逐渐繁荣以后,中国秦汉宫苑、魏晋庄园和古希腊庭园、古波斯花园,除游憩、娱乐之外,还仍然保留有蔬菜、果树等经济植物的经营方式;另外,田猎在古代的宫苑中一直风行不辍。随着人类文化的日益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和园林社会属性的变革,园林类型越来越多,功能亦不断消长变化。
回顾古今中外的园林类型,其功能主要有:
1.狩猎(或称围猎)
主要是在郊野的皇室宫苑进行,供皇室成员观赏,兼有训练禁军的目的;此外还在贵族的庄园或山林进行。随着近、现代生态环境变化、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增强,园林狩猎功能逐渐消失,仅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某些森林公园尚存田猎活动。
2.游玩(或称游戏)
任何园林都有这一功能。中国人称为“游山玩水”,实际上与游览山水园林分不开;欧洲园林中的迷园,更是专门的游戏场所。
3.观赏
对园林及其内部各景区、景点进行观览和欣赏,有静观与动观之分。静观是在一个景点(往往是制高点,或全园中心)观赏全园或部分景区;动观是一边游动一边观赏园景,无论是步行还是乘交通工具游园,都有时移景异、物换星移之感。另外,因观赏者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休憩
古代园林中往往设有居住建筑,供园主、宾朋居住或休息;近、现代园林一般结合宾馆等设施,以接纳更多的游客,满足游人驻园游憩的需求。
5.祭祀
古代的陵园、庙园或众神祗的纪念园皆供人祭祀;近、现代这些园林则具有凭吊、怀古、爱国教育、纪念观瞻等功能。
6.集会、演说
古希腊时期在神庙园林周围,人们聚集在一起举行发表政见、演说等活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过去皇室的贵族园林收为国有,向公众开放,园林一时游人云集,人们在此议论国事,发表演说。所以,后来欧洲公园有的专辟一角,供人们集会、演说。
7.文体娱乐
古代园林就有很多娱乐项目,在中国有棋琴书画,龙舟竞渡,蹴?,甚至斗鸡走狗等活动;欧洲有骑马、射箭、斗牛等。近、现代园林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增加了文艺、体育等大型的娱乐活动。
8.饮食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近、现代园林为了方便游客,或吸引招徕游客,增加了饮食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园林的服务功能。然而,提供饮食场所并不意味着到处可以摆摊设点,那些有碍观瞻,大杀风景的场所和园林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
1.1.4园林类型
1.1.4.1按构园方式区分
构园方式主要是园林规划方式,以此区分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三种类型。
1.规则式园林
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园林,整个园林及各景区景点皆表现出人为控制下的几何图案美。园林题材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体形式,在平面规划上多依据一个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中为前后左右对称。园地划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坛多采取几何形体;植物配置多采用对称式,株、行距明显均齐,花木整形修剪成一定图案,园内行道树整齐、端直、美观,有发达的林冠线。
2.自然式园林
园林题材的配合在平面规划或园地划分上随形而定,景以境出。园路多采用弯曲的弧线形;草地、水体等多采取起伏曲折的自然状貌;树木株距不等,栽植时丛、散、孤、片植并用,如同天然播种;蓄养鸟兽虫鱼以增加天然野趣;掇山理水顺乎自然法则。是一种全景式仿真自然或浓缩自然的构园方式。
3.混合式园林
把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构园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的造园方式。一般在园林的入口及建筑物附近采用规则式,而在园林周围采用自然式。
1.1.4.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区分
园林可以分为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贵族)园林、陵寝(寝庙)园林和公园等类型。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中国古籍里称之苑、宫苑、苑圃、御苑等。
中国古代的皇帝号称天子,奉天承运,代表上天来统治寰宇,其地位至高无上,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严密的封建礼法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构筑成一个统治权力的金字塔,皇帝居于这个金字塔的顶峰。因此,凡是与皇帝有关的建筑,诸如宫殿、坛庙乃至都城等,莫不利用其建筑形象和总体布局以显示皇家的气派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家园林尽管是摹拟山水风景的,也要在不悖于风景式造园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显示皇家的气派。同时,又不断地向民间私家园林汲取造园艺术的养分,从而丰富皇家园林的内容,提高宫廷造园的艺术水平。再者,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和经济上的富厚财力,占据大片的土地营造园林,无论人工山水园或天然山水园,规模之大非私家园林可比拟。世界其他各国每个朝代几乎都有皇家园林的建置,著名的有古埃及的宫苑园林,古罗马的宫苑园林,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法国凡尔赛宫苑,英国的宫室花园等。它们不仅是庞大的艺术创作,也是一项耗资甚巨的土木工事。因此,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王朝国力的盛衰。
中国皇家园林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之分,外国皇家园林也有类似的制度。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或宫城之内,即是皇帝的宅园,个别的也有建置在皇城以外、都城以内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的近郊、远郊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此外,在皇帝巡察外地需要经常驻跸的地方,也视其驻跸时间的长短而建置离宫御苑或行宫御苑。通常把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统称为离宫别馆。
2.寺观园林
寺观园林即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
中国古代,重现实、尊人伦的儒家思想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无论外来的佛教或本土成长的道教,群众的信仰始终未曾出现过像西方那样的狂热、偏执。再者,皇帝君临天下,皇权是绝对尊严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于皇权而言始终居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统治阶级方面虽屡有帝王佞佛或崇道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几次“灭佛”的事件,但多半出于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原因。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明令定出“国教”,总是以儒家为正宗而儒、道、佛互补互渗。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不必有根本的差异。历史上多有“舍宅为寺”的记载,梵刹紫府的形象无需他求,实际就是世俗住宅的扩大和宫殿的缩小。就佛寺而言,到宋代末期已最终世俗化。它们并不表现超人性的宗教狂迷,反之却通过世俗建筑与园林化的相辅相成而更多地追求人间的赏心悦目、恬适宁静。道教模仿佛教,道观的园林亦复如此。从历史文献上记载的以及现存的寺、观园林看来,除个别的特例之外,它们和私家园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寺、观亦建置独立的小园林一如宅园的模式,也很讲究内部庭院的绿化,多有以栽培名贵花木而闻名于世的。郊野的寺、观大多修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带,周围向来不许伐木采薪。因而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再以小桥流水或少许亭榭作点缀,又形成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正因为这类寺、观园林及其内外环境的雅致幽静,历来的文人名士都喜欢借住其中读书养性,帝王以之作为驻跸行宫的情况亦屡见不鲜。
在欧洲和伊斯兰世界,宗教神学盛行,且长期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因而反映在寺观园林中,从设计规划、布局、造园要素、指导思想到建筑壁画、装饰、雕刻等无不渗透着虔诚的信仰色彩,和中国寺观园林风格有较大差异。但是,为了表现天堂仙界的神秘景象,这些寺观通过修建形态各异的建筑,金碧辉煌的装饰,神圣而富有人性的造像,培育森林草地,栽植奇花异果,引水工程等措施,以增强园林的观赏性,诱使人们对天国乐园的憧憬。另外,有时通过选取远离人烟的山水环境或大面积的植树绿化,以创造寂寞山林,清净修持的宗教环境,尚有天然野趣。
3.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官僚、贵族、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私家园林亦包括皇亲国戚所属的园林。
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以此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构成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皇帝通过庞大的各级官僚机构,牢固地统治着疆域辽阔的封建大帝国。官僚、文人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商人虽居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相应地也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侧身于士林。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同时也以此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而他们的身份、财富也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民间的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的宫廷园林而言。封建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而对士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种种限定,违者罪为逾制和僭越,要受到严厉制裁。园林的享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必然要受到封建礼法的制约。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建置在城镇里面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宅园依附于住宅作为园主人日常游憩、宴乐、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不大。一般紧邻邸宅的后部呈前宅后园的格局,或位于邸宅的一侧而成跨院。此外,还有少数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的“游憩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大多数是“别墅园”,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别墅园不受城市用地的限制,规模一般比宅园大一些。
在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私家园林多以皇亲国戚、贵族及富商大贾园林为主,主要形式有庄园和花园。
4.陵寝园林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中国古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皇亲国戚、地主官僚、富商大贾,皆非常重视陵寝园林。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园林化环境。
中国历来崇尚厚葬。生前的身份越尊贵、社会地位越高,死后营造的陵园越讲究,帝王、贵族、大官僚的陵园更是豪华无比。营建陵园要缜密地选择山水地形,园内的树木栽植和建筑修造都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虽然这种规划布局的全部或者其中的主体部分并非为了游憩观赏的目的而在于创造一种特殊的纪念性环境气氛,体现避凶就吉和天人感应的观念。但是,陵寝园林仍然具有中国风景式园林所特有的山、水、建筑、植物、动物等五大要素,并且在陵寝选址上,以古代阴阳五行、八卦及风水理论为指导,所选山水地理多为天下名胜,风景如画,客观上具备了,观赏游览的价值。再说,据历史文献记载,每当举行祭祀活动时,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引来老少围观。尤其是皇帝举行上陵礼时,旌幡招展,鼓乐齐鸣,车毂辐辏,仪仗浩荡,引来十里八乡之民赏景观光,往往市面收歇,万人空巷。陵寝园林的观赏娱乐价值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座座陵寝园林已发展成为独具魅力的文物旅游胜地,转化为山水园林遗产。人们在凭吊古迹,参观文物的同时,品尝陵寝园林之美,自有赏心悦目、触景生情之感。
在欧洲和伊斯兰世界,陵寝园林没有中国那样的讲究排场,但在古埃及和印度的中世纪后期出现过举世瞩目的陵寝园林。如胡夫金字塔、泰姬陵等。与此同时,由于对天体、土地和五谷、树木的敬畏而兴造神苑、圣林的传统,在欧洲和阿拉伯世界却长久不衰,这些神苑、圣林除本身的敬仰、崇拜、纪念意义外,亦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5.公园
公园的雏型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圣林和竞技场。古希腊由于民主思想发达,公共集会及各种集体活动频繁,为此出现了很多建筑雄伟、环境美好的公共场所,为后世公园的萌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掀起高潮,导致封建君主专制彻底覆灭,许多从前归皇室或贵族所有的园林逐步收为政府管理,开始向平民开放。这些园林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际环境,也成为一般平民聚会的场所,起到类似公众俱乐部的作用。和过去皇室或贵族花园仅供少数人享乐比较,园林转变为全体居民游憩娱乐和聚会的场所,谓之公园。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城市公共绿地大量涌现,出现了真正为居民游憩、娱乐的公园。公园包括城市公园、专业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等)、公共绿地和主题公园。当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以后,又产生了自然保护区公园(美国最先创立,称为国家公园)。
中国早在西周初期就有向平民开放的灵囿、灵沼和灵台,唐代的曲江池、芙蓉苑亦定期向市民开放,但作为近代意义上的公园是在19世纪末期由西方殖民者在上海、广州等地兴建的,然而,殖民者往往规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说明这些公园并不姓“公”。因此,中国土地上真正为中国人享受的公园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者们倡导筹建的。如广州的越秀公园、南京的中央公园、北京的中山公园等。
1.1.4.3按园林功能区分
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等。
1.综合性园林
是指造园要素完整,景点丰富,游憩娱乐设施齐全的大型园林。如北海公园、巴黎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拙政园等。
2.专门性园林
是指造园要素有所偏重,主要侧重于某一要素观赏的园林。如植物园、动物园、水景园、石林园等。
3.专题园林
是指围绕某一文化专题建立的园林,如牡丹园、民俗园、体育园、博物园等。
4.纪念性园林
是指为祭祀、纪念民族英雄或祖先之灵,参拜神庙等而建立的集纪念、怀古、凭吊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园林。如埃及金字塔、明十三陵、孔林、武侯祠等。
5.自然保护区园林
是指为保护天然动植物群落、保护有特殊科研与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和有特色的地质地貌而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园林,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游人开放。如森林公园、沙漠公园、火山公园等。
此外,园林类型还可以按国别划分,如中国园林、英国园林、法国园林、日本园林、印度园林等,不胜枚举。
1.1.5园林基本要素
1.1.5.1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是建筑散布于园林之中,使它具有双重的作用。除满足居住休息或游乐等需要外,它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的构图中心,创造了丰富变化的空间环境和建筑艺术。
园林建筑有着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取景特点,种类繁多。计成所著《园冶》中就有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亭、轩、卷、厂、廊等14种之多。它们都是一座座独立的建筑,都有自己多样的形式,甚至本身就是一组组建筑构成的庭院,各有用处,各得其所。园景可以入室、进院、临窗、靠墙,可以在厅前、房后、楼侧、亭下,建筑与园林相互穿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在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园林建筑往往作为园景的构图中心,园林建筑密集高大,讲究对称,装饰豪华,建筑造型和风格因时代和民族的不同而变化较大。
1.1.5.2山石
中国园林讲究无园不山,无山不石。早期利用天然山石,而后注重人工掇山技艺。掇山是中国造园的独特传统。其形象构思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真山,如峰、岩、峦、洞、穴、涧、坡等,然而它是造园家再创造的“假山”。堆石为山,叠石为峰,垒土为岛,莫不模拟自然山石峰峦。峭立者取黄山之势,玲珑者取桂林之秀,使人有虽在小天地,如临大自然的感受。欧洲和伊斯兰园林中没有中国园林那样的掇山叠石技艺,主要依靠选择天然石材,进行人工改造,或者将巨
1.1.5.3水体
园林无水则枯,得水则活。理水与建筑气机相承,使得水无尽意,山容水色,意境幽深,形断意连,使人有绵延不尽之感。中国山水园林,都离不开山,更不可无水。我国山水园中的理水手法和意境,无不来源于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在园景的组织方面,多以湖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再配以山石、花木和亭、阁、轩、榭等园林建筑,形成明净的水面、峭拔的山石,精巧的亭、台、廊、榭,复以浓郁的林木,使得虚实、明暗、形体、空间协调,给人以清澈、幽静、开朗的感觉,又以庭院与小景区构成疏密、开敞和封闭的对比,形成园林空间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园林中偶有半亩水面,天光云影,碧波游鱼,荷花睡莲,无疑为园林艺术增添无限生机。欧洲园林中的人工水景丰富多样,而以各种水喷为胜。伊斯兰园林中往往在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安排水池以象征天堂,四周再安排水体分别象征乳河、蜜河、酒河和水河。另外,伊斯兰园林中的涌泉和滴灌亦是颇有特色的水景。
1. 5. 4植物
园林植物是指凡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色泽、气味等方面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植物,又称观赏植物。中国素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盛誉,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诗经》曾记载了梅、兰草、海棠等众多花卉树木。数千年来,人们通过引种、嫁接等栽培技术培育了无数芬芳绚烂,争奇斗妍的名花芳草秀木,把一座座园林,打扮得万紫千红,格外娇美。
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既是构成园林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部分。树木花草不仅是组成园景的重要题材,而且往往园林中的“景”有不少都以植物命名。
我国历代文人、画家,常把植物人格化,并从植物的形象、姿态、明暗、色彩、音响、色香等进行直接联想、回味、探求、思索的广阔余地中,产生某种情绪和境界,趣味无穷。在欧洲园林和伊斯兰园林中,有些园林植物早期被当作神灵加以顶礼膜拜,后期往往要整形修剪,排行成队,植坛整理成各种几何图案或动物形状,妙趣横生,令人赏心悦目。 园林中的建筑与山石,是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水体则是整体不动,局部流动的景观。植物则是随季节而变,随年龄而异的有生命物。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不仅使园林建筑空间形象在春、夏、秋、冬四季产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还可产生空间比例上的时问差异,使固定不变的静观建筑环境具有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候感。此外,植物还可以起到协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作用。
1.1.5.5动物
远古时代,人类祖先渔猎为生,通过狩猎熟悉兽类的生活。进入农牧时代,人们驯养野兽,把一部分驯化为家畜,一部分圈养于山林中,供四季田猎和观赏,这便是最初的园林??囿,古巴比伦、埃及叫猎苑。秦汉以降,中国园林进入自然山水阶段,聆听虎啸猿啼,观赏鸟语花香,寄情于自然山水,是皇室贵族适情取乐的生活需要,也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自然无为的仙境。欧洲中世纪的君主、贵族宫室和庄园中都饲养许多珍禽异兽,阿拉伯国家中世纪宫室中亦畜养着大量动物。这些动物只是用来满足皇室贵族享乐或腐朽生活的宠物,一般平民是不能目睹的。直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皇室和贵族曾经专有的动物开始为平民开放观赏,始有专门动物观赏区设立。古代园林与动物相伴相生,直到近代园林兴起后,才把它们真正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