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花评选已经错过很多机会了,2008年奥运会是赶不上了,但如果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中国还没有确定国花,那就太让中国人尴尬了!”有“梅花院士”之称的著名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院士对记者说。
花最多的国家无国花
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为此称“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但是,中国的确是目前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
由于中国没有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报道曾出现“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
“一国两花”还是“一国一花”争论无果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方智远院士在一次科普讲座上表明他主张双国花的观点,“梅花是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代表精神文明;牡丹意味富贵,代表经济繁荣。”没想到的是,方智远的讲座引起一场风波。何祚庥院士表示,双国花有“一大”疏漏!那就是“双国花”的主张者,往往把梅花排在前面,而不是指“牡丹花、梅花”。
国花标准实难定夺
1994年,中国林学会曾经拿出一个国花评选的标准,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但此标准一出台就遭质疑:“分布要广泛”看似合理却太主观,因为大家喜欢的未必就是分布最广泛的物种,大熊猫分布并不广泛,但它却是人人喜爱的国宝。同样的理由,“外观漂亮”也不宜作为硬性规定。
在各种争论声中,对于如何选择国花逐渐分成四种主张。一部分人主张单一国花,其中又分为拥梅花和拥牡丹两派。而以陈俊愉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则提出了“一国两花”的构想,即由梅花、牡丹同任国花。另外,还有人主张“一国四花”,即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分司春夏秋冬四季。还有人主张“一国五花”,以“一主四辅”五种花同为国花?????牡丹为主国花,兰(春)、荷(夏)、菊(秋)、梅(冬)为“中国四季名花”。
争论焦点渐渐集中到梅花牡丹身上。
“我虽然是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会长,但是我还是希望梅花和牡丹最终能成为双国花。”陈俊愉调查发现,日本就是以菊花和樱花作为双国花,墨西哥也是以仙人掌和大丽花作为双国花。
可“牡丹派”掌门,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秦魁杰提出质疑:“100多个有国花的国家当中,真正选了两个国花的不到10%。选择一种国花才不会分散寓意。”
各方交锋达到了白热化阶段,甚至由花与花的竞争演化为了省与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
国花背后的城市利益
河南洛阳成立了市长亲自挂帅的“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再加上北京、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菏泽地区等的加盟,联合成立了“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四方“游说”,力捧牡丹。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武汉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议案,“将梅花定为中国国花”。而来自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的全国人大代表则再度提出“尽快将牡丹确定为国花”。
中国花卉协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某种花如果能够戴上“国花”的王冠,推崇该花的地区,从政府政策的倾斜到本地商品的销售,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将受益无穷。
中国花卉协会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国花评选处于停止状态,我们早在1994年就把经过充分征求社会意见和专家讨论的方案提交给全国人大,后来又把陆续搜集的其他意见及时反馈给全国人大。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反馈。”
这名工作人员说,已提名作为中国国花候选花有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花、山茶花、荷花等数十种之多。
国花应该怎么选
“各国宪法都只对国旗、国徽作了规定,没有哪一个国家将国花列入宪法,国花的评选也应当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陈俊愉说。
按照陈俊愉院士的设想,评选国花的第一步是要先为国花方案预热,“让方案尽人皆知,才会有更多的意见发表出来。第二,适时成立一个民间团体,继续做国花的普及和宣传教育。第三,把大多数人赞同的方案递送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想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前确定国花,明年"两会"是最后的冲刺了,我们再也不能错过了!”陈俊愉院士表示。(北京科技报)
国花背景
中国国花的前世今生
中国花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栽培牡丹,在唐代,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心理,被誉为万花之王。
到了清朝,慈禧将牡丹正式定为国花。而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1929年,梅花曾被国民政府确定为国花。为什么不选牡丹,其解释原因是刚推翻满清政府,所以不能把曾经是清朝国花的牡丹定为国民政府的国花。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没有国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评选国花的工作才正式启动。1982年陈俊愉首次发表文章倡议以梅花为中国的国花。1988年,他又主动提出以梅花、牡丹作为中国的双国花。但是,历经20多年,几经起伏,由于意见分歧太大,始终未有结果。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