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1999年~2007年,北京连续9年干旱,年平均降雨450毫米,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1/4。
近几年,北京市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节水工作中始终坚持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节水理念,挖掘节水潜力,基本形成一套适应北京水资源特点的节水管理体系,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持了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2000年~2007年,北京市GDP年递增10%以上,而年用水量却由41亿立方米下降到34.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由164立方米下降到38立方米。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的83%。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为34.1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4.4%,再生水利用率为50.1%。
2002年,北京被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
农业用水量压缩50%
北京市用水构成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业用水,做好农业节水工作,是节水工作的重点之一。农业节水工作紧紧围绕“用水下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建设、水源和管理3个关键环节,着力推动统筹规划工程、优化水源结构和健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节水灌溉面积稳步增长。“十五”以来,市政府投资比例由2003年前的10%左右逐步提高到近两年的60%以上,累计安排近9亿元资金用于郊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投资分别达到3.2亿元和2.5亿元。截至2007年底,全市460万亩灌溉面积中,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1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3%;从节水灌溉的结构来看,微灌24.6万亩,占7%;喷灌92.3万亩,占24%;低压管道管灌210.6万亩,占55%;渠道防渗54万亩,占14%。其中设施农业滴灌19万亩,基本解决了50亩以上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微灌问题。
二是依靠科技,提升农业节水水平。加大科研力度,探索出适合北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模式,包括小麦玉米两茬平播喷灌模式、温室蔬菜覆膜滴灌模 式、山区果树重力滴灌模式、精准灌溉技术模式、分户控制灌溉模式、再生水灌溉利用模式等,并通过示范推广在全市范围内广泛采用。在科技应用方面,加大精准灌溉控制技术、水肥耦合技术、计量管理技术、再生水湿地净化技术、田间水土保持技术、水源开采控制技术和监测评价等七大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了北京市农业节水的发展。
怀柔前辛庄薰衣草农庄,园区占地面积300亩,针对多井多地块、统一灌溉的特点,采用多井远程控制与实时监控精确施肥滴灌技术,园区年可省水4.5万立方米,年省电3万度,年省肥料费用1.5万元,而且省工效果明显,由原来7个人一次灌水耗时3个月,减少为1个人7天即可轻松完成。节水工程还提高了果品质量和产量,增收能提高三成以上,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另外,在农艺节水方面,大力发展平整土地、深耕土地、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使用保水剂、推广雨养旱作玉米等农艺节水措施。近几年累计推广使用100余万亩,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益。
三是农业灌溉用水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减少利用地下水,循环利用再生水,开发利用雨洪水,水源保障率进一步提高。2001年~2007年,全市农业新水使用量从17.4亿立方米降至10.1亿立方米,比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减少了一半。农业利用再生水从无到有,全市从2003年开始,大力推进再生水灌区建设,实现水的循环利用。2007年底,市区处理污水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2%,出水水质符合灌溉水质标准,为再生水回用于农业灌溉提供了广阔空间。截至目前,已在通州新河和大兴南红门灌区发展再生水灌溉面积46.5万亩,再生水用量达到2.3亿立方米,占农业灌溉水比重达到18.5%,替代了大量清水,同时农民减少了抽取地下水的用电成本。雨洪水使用量也逐年加大,2006年~2007年全市发展农村雨洪利用工程350处,蓄水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
四是加强农业用水管理。 为全面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对全市农村4万多眼机井全面安装水表计量,编制了北京市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并在定额基础上下调20%确定了北京市农业用水限额,从2007年4月1日起,平原地区对超限额农业用水开始征收水资源费。超限额用水部分,粮食作物按0.08元/立方米征收,经济作物、蔬菜及果树按0.16元/立方米征收。所征收水资源费全额返还用于当地发展节水事业,促进农民用水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同时,全市成立了125个农村用水协会、3927个分会,10800名管水员规范上岗,主抓村级末端节水工作。
大兴区榆垡镇辛安庄村,现有农户241户,农业人口727人,耕地面积1232亩。以农业用水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机制为节水突破口,通过村内2名管水员加强计量管理,农民节水意识大大增强。据统计,农业生产用水比以前减少15%左右。
工业用水连续8年下降
北京拥有众多国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和研究人员,节水工作一直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利用首都的技术优势,依靠技术挖潜,建设节水技改示范工程,每年完成一批重点项目。近年完成的216个重点技改项目,年节水2500万立方米。2006年起,重点进行了电力行业五大电厂的节水改造。
为提高工业用水水平,从源头抓节水,北京市颁布了产业用水标准,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2007年全市又将小水泥、小造纸、小化工、小火电、小铸造、小印染、电镀、平板玻璃等7个行业列为近期重点退出行业,全年退出29家。
全市工业节水工作遵循加大调整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加快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改造。到2007年底,全市关停、搬迁焦化厂、第一机床厂等高耗水企业171家。仅搬迁首钢公司一家,年可节水4000万立方米。
亦庄节水示范工业园区基本建成,目前实现了万元GDP取水量小于8立方米,公共场所节水器具普及率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自来水管网漏损率小于6%,间接冷却水循环率达到98.5%以上。该园区的成功建成将对其他园区的节水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市规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用水连续8年负增长。
奥运场馆处处节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北京难得一遇的良好发展机遇,在奥运会的筹办、建设和举办的过程中,资源节约理念贯彻始终,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在建设中,积极采用雨水利用、中水回用、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等技术,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共121项。
奥运村和奥运会所有场馆不同程度地应用各类型节水器具。奥运村和奥运场赛时不足部分的临时厕所均为节水式免冲生态厕所,其中森林公园采用节水式免冲生态厕所约40多个。所有场馆应用先进的中水处理技术和设备,采用市政中水用于景观浇灌、冲厕、洒水、浇地、洗车。奥运村中心区在地下车库、地下商业使用市政中水冲洗便器、地面和室外绿化灌溉,平均每年节水4.5万立方米。场馆还建立和应用了各种形式的雨水收集和回用系统,已经有15个场馆安装了高水平的雨水利用系统,并使用了透水性强的铺装材料。
奥运场馆绿地面积较大,所有场馆均采用合适的灌溉器具,采用夜间灌溉制度,减少蒸发量。采用国际先进和技术成熟的节水喷头及滴(微)灌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绿地、树木等浇灌次数及时间,并优先采用雨水收集池中储存的水量和中水;建成后的场馆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将达到100%,雨水综合利用率超过80%。
扩大雨水、再生水利用
大量优质再生水的利用是对北京市用水不足的良性补充,也是完成水的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市区每年处理污水8亿立方米,已建成的10座中水厂,年生产中水1.6亿立方米。每年建设中水管线50多公里,累计600多公里再生水利用管线已形成规模。膜处理技术的应用使中水水质优良安全,为扩大利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农业已建成50万亩再生水灌区,年利用再生水2.3亿立方米。工业年利用再生水1.2亿立方米,6座热电厂全部使用再生水。环境年用再生水1亿立方米,奥运湖、圆明园、小月河、南护城河等城市河湖已使用再生水。 全市宾馆饭店、机关、小区建设中水设施400个,年处理回用中水2000万立方米。
2007年,全市用水34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再生水、中水4.8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的14%。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雨水利用工作的步伐。在市区进行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完成雨水利用设施455项,年综合利用雨水1840万立方米;郊区利用坑塘、沟渠等建成雨水收集利用设施150项,年综合利用雨水量为2160万立方米。
北京市水务局主要领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将长期存在,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大幅下降,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全市要通过节水减少用水量的增长和加大利用再生水等一系列措施。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比“十五”时期末下降20%以上;农业节水灌溉比例达到95%以上;微灌比例提高到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为34立方米以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93%;城镇居民家庭节水器具基本普及,北京市的各项节水指标达到全国较高水平。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