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个类群。尽管它们没有鲜艳的花朵,但以它奇特的叶形、飘逸的叶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近年来,蕨类植物在我国发展迅速,生产面积和销售量逐年增加。 全球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我国有2600余种,多数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等地。但适宜于室内栽植的蕨类仅有200余种,而真正商业化生产的蕨类只占其中极少部分。常见栽培的种类主要有铁线蕨属的楔叶铁线蕨、铁线蕨,肾蕨属的肾蕨、波士顿蕨、皱叶肾蕨、狐尾肾蕨等,凤尾蕨属的银脉凤尾蕨,铁角蕨属的山苏花,旱蕨属的纽扣蕨等。
一、繁殖方法
蕨类植物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二、栽培基质
蕨类植物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 的比例配制。
三、栽培技术
1.光照 蕨类植物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2.浇水 蕨类植物多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3.温度 蕨类植物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大多数蕨类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但也有一些北方露地生长的蕨类植物,冬季能耐-16℃至-20℃的低温,如荚果蕨。蕨类植物最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4.施肥 蕨类植物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总之,蕨类植物的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四、病害防治
蕨类植物常见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2.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