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白皮松产业化路在何方

http://www.chla.com.cn 2009-03-02 来源:中国花卉报 作者:韩旭 发表评论(0)

    近年来,作为珍贵树种,白皮松的市场售价不菲,也由此引起了不少企业的青睐。陕西、山西、北京、天津、山东等不少北方苗圃均有经营。但由于在应用领域、发展模式等方面尚无明确定位,该品种在国内苗圃尚属小树种。为了探索该树种今后的发展模式,春节前夕,山西天行若木生物工程公司组织众多国内白皮松技术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召开了白皮松产业发展研讨会。

  三道坎制约白皮松发展

  白皮松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南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地区。该树种树干外皮斑驳,针叶短粗亮丽,在我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是传统绿化树种。在北京戒台寺、北海公园、山东曲阜颜庙等国内知名景点中都可见树龄千年左右的白皮松。此外,由于其对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较强,也是碳汇林的首选树种。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园林中应用的白皮松几乎全部为“山货”。“天保工程”实施后,国家明令禁止从天然林与次生林中移植白皮松,因此在育苗环节出现断档,加之其生长缓慢,近年白皮松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时至今日,高度3米至5米、株形丰满的白皮松售价高达数千元。

  然而,惹眼的市场价格却没有使白皮松像杨、柳、榆、槐等北方常见乔木一样,走上常规树种的发展轨道。究其原因,包括国内著名造林专家王九龄在内的众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困扰白皮松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其生长速度过慢,一般乔木从育苗至工程苗的周期需要5至8年,而白皮松从育苗至工程苗的周期需要8至10年。过长的生长周期意味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也是众多公司望“松”兴叹的关键。

  一般乔木通过无性繁殖可迅速提高产量,且品质更为稳定。但据陕西绿通公司苗木部经理安国平介绍,目前由于白皮松无性繁殖成活率不高,国内苗圃育苗基本全部采用籽播,发展缓慢。北林大森林培育系主任郭素娟等与会专家指出,虽然在实验室通过药剂处理的无性繁殖植株能够达到60%至70%的成活率,但无性繁殖成活率低仍是限制白皮松大量繁殖的主因。另外,白皮松的品种选育科研成果及转化的数量为数不多,也限制了该树种的产业化发展。

  北京林学会秘书长、北京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小平还补充道,在白皮松应用环节,不少甲方还存在意识上的偏差,由于历来松、柏等树种在我国多用于陵园,因此在开发庭院绿化等终端消费环节尚需克服这一意识上的障碍。

  技术创新开发多元市场

  针对白皮松产业的发展方向,与会代表也纷纷亮出了各自观点。“在石灰质山地、黄土地区等一些土壤含钙量较高的地区,白皮松是难得的造林树种,油松等一些喜酸性土壤的针叶树无法与之相比。”王九龄的这番话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不少专家表示造林市场是白皮松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王小平表示,北京平谷、密云等地荒山造林已经栽植了80余万株白皮松,特别是容器苗需求量较大。如今,3年生白皮松容器苗单株售价为6元。2009年北京地区低效林改造的主要方向也是松栎混交林,其在造林市场将大有可为。

  “企业首先要明确进入哪个市场,并据此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地块。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中国林科院研究员钱耀明将科学性放在首位。无疑,对于白皮松这一慢生珍稀树种,技术创新对其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现有优良白皮松种质资源选择性开发;定向培育各类具备不同抗性表现的品种,形成品种储备;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其生长速度;加快白皮松无性繁殖的科研速度及成果转化,这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今后这一树种的价格也要走平民路线!”原山西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站长张旦儿的观点也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而要实现这一点,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势在必行。作为会议召集方,山西天行若木生物工程公司对此也深表认同。其董事长薛志新表示,在公司目前进行的珍稀树种苗木基地建设及林业产业化综合开发项目中,就包括对白皮松的集约化培育,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白皮松专业化生产基地。项目总共包括15万亩的山地苗圃区,以及10500亩苗木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广园区。目前,一期已建成3万亩的山地苗圃区及500亩高新推广园区。园区今后每年可以培育出圃不同等级的白皮松大苗20万至100万株,以满足市场需求。

分享到:
编辑:Aggie
有关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点排行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