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树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重庆江津区塘河镇滚子坪山中,约6000亩峡谷地带,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上万株桫椤树。滚子坪山上的桫椤树,被隔成三段,分布在山中部狭长的沟谷中。
这就是滚子坪山腰狭长沟谷中的一棵桫椤树。
桫椤树,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江津区塘河镇滚子坪山中,约6000亩峡谷地带,分布着大小不等的上万株桫椤树。其中高达7.5米,直径逾15公分的,就有2株。高1米以上的,则有2000余株。
高度和数量在川渝均属罕见的这片桫椤群,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替过程?发现者――塘河镇成人学校校长李世春,10年来,一边发动农户保护它们,一边执著探寻答案。但至今未果。
桫椤树隐身狭长沟谷中
9月28日,烈日高照,记者在李世春的带领下,穿越滚子坪山中部的狭长沟谷,探访了这片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的珍稀植物。
滚子坪山,位于江津区塘河镇与四川省合江县接壤处,海拔400~900米。山腰住着塘河镇桫椤园经济合作社约500农户。大部分农户分得的柴山,就是桫椤树的隐身之地。
滚子坪山上的桫椤树,被隔成三段,分布在山中部狭长的沟谷中。村民王光明家对面的石门,是第一段桫椤林的入口。沿途下山的石板路,由李世春独自出资修建。“当时和村民只谈了一个条件:石板路方便他们进出柴山,但必须保证不再砍伐桫椤树,而且每户人都应该义务保护它。”51岁的樊汝才主动要求带路。
进入石门,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林。石板路被齐腰深的杂草掩盖,只能借助手中的竹棍探路。下行约50余米,眼前出现一潭清澈的溪水,叮叮咚咚顺着山脉往下流行。
“这潭溪水是分水岭,林中的桫椤树,就是围绕它的行进分布的。”樊汝才指着溪水旁一株高2米多,树干呈鳞片状,顶部似羽状蓬散的大树,称它就是桫椤树。
石板路跟着溪流,在密林中蜿蜒而下。一路上,高矮不等,大小各异的桫椤树不断映入眼帘。甚至在一壁悬崖处,还衍生出一株“双胞胎”来。
密林中,与桫椤树相伴的,多是高大的竹子和乔木。桫椤树就“躲”在较近乔木的繁枝下,吮吸着乔木枝叶间倾泻的光露。
4公里山路,一行人耗费2个多小时,海拔约400米的山脚径深约200米处,桫椤树的踪影戛然而止。李世春证实,海拔500米以下的桫椤树,是近10年繁衍开来的。“希望它能继续自由生长!”
10年前首次被发现
塘河人李世春,是万株桫椤树的发现者。当时,除了成人教育学校校长一职外,他还兼任着该镇旅游办主任和文化站站长职务。
“10年前的一天傍晚,我在山上的农场看到一棵新树,工人说是从山腰的峡谷中搬回来的。那里还有很多很多。”李世春称,之前不久,他正好在电视上看到过有关桫椤树的介绍,“获得这一重大发现,我兴奋得一个人往他指的密林深处狂奔……”
第二天,接到李世春汇报的塘河镇政府领导,组织了8个干部进山普查。“我们兵分三路,结果这回发现更大。”李世春回忆,走完滚子坪山后,普查人员在其中部约6000亩狭长的沟谷地带,数出了上万株桫椤树。“当时,主干1米以上的,我们都实行了挂牌,结果有2000多株。高逾7.5米,直径超过15公分的,则有2株。”
村民将珍稀植物喂牛
发现这群庞大的珍稀植物后,李世春着手引导村民对其进行保护。这让大伙很惊讶,他们难以置信,连当柴都烧不燃,只能给牛做食物的这些怪树,竟是国家保护植物?
现年80岁的欧阳庭珍,60年前从四川省合江县嫁来此地。她称,发现桫椤树前,当地原名桫椤沟,“男人们在山里砍柴,就先拿它开刀。”但费力地背回家后,却发现这些满是汁液的怪树总是无法燃烧。
丢在路边的怪树最终被牛吃掉,此后,村民进山找柴时,就会砍回些怪树喂牛。“没想到它竟是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
李世春是大家信任的老师,他的宣传令村民在很短时间就主动行动起来,积极保护柴山中的桫椤树。发现桫椤树后,他出资20万,专门为大家修建了一条进出柴山的石梯路,条件只有一个:不能再砍伐桫椤树。
据悉,2001年,滚子坪山上的桫椤群,被重庆市林业局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