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第七届中国苗木交易会同期,本报举办了“彩叶树种发展方向与应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彩叶树种专家、供应商、需求商同聚浙江金华,探讨市场走向和应用新动向。"/>
与第七届中国苗木交易会同期,本报举办了“彩叶树种发展方向与应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彩叶树种专家、供应商、需求商同聚浙江金华,探讨市场走向和应用新动向。
从最初的全国范围内“北美改良红枫热”,各地企业、大小苗农一拥而上,引种生产热潮迅速升温,到早期工程市场的不接受,以及去年经济危机浇下一盆冷水,彩叶树市场在一次次的挫折中走向成熟。众多从业者对这一市场信心坚定的同时,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使其发展动力源源不绝。此番探讨中,“创新”成为大家的共识,其中包含两层含义??选种创新和技术创新。
区域稳步拓展 销量风生水起
“南昌市园林局刚刚决定大量使用美国红枫作为行道树。”江西金乔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销售部欧阳雪灵迫不及待地和同行们分享这个好消息。他坦承,四五年前公司苗圃开始种三角枫、元宝枫、美国红枫等品种,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工程苗,但本地市场有限,主要还是销到外省市,长期以来感觉压力很大。他一直在和南昌市园林局等部门沟通、推广,现在终于有了重大进展,为此他大大地松了口气。
在东部沿海省份,很多城市对彩叶树种已有相当程度的认可。专门做彩叶苗木的河南遂平县玉山镇名品花木园艺场今年的成绩相当不错,场长王华明如数家珍:“总共3万株的金叶白蜡工程苗,今年卖出了2万株。干高1米、胸径2厘米的金叶榆,两个订单就出了七八千株。”他在论坛发言中表示,京、津、浙、鲁、沪等沿海地区近两年彩叶树种的应用量显着提高,三北地区的应用也在增加。销售区域的不断拓展,工程市场的日渐认可,使彩叶树市场拨云见日。
杭州市园林绿化指导站站长蔡晓彤在分析绿化市场未来趋势时,把彩叶树种的广泛应用放在首位。“在杭州的绿化项目中,新优品种能很快得到应用,彩叶品种也是如此,因为它们能成为项目的重要亮点。即使一般的彩叶树种在杭州的应用也很多,比如行道树中的银杏和枫香。”但他同时表示,市场还是渴望新品种,或者是老品种的新应用。近几年红叶石楠的迅速蹿红就是很好的例子,证明市场需要表现稳定、观赏效果好的彩叶品种。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断有新品种涌现以满足市场的求新求变,按照目前国内市场的更新速度,红叶石楠早就被淘汰了,至少不这么“红”了。
依托两个创新 市场后劲十足
终端市场的“饥渴”意味着苗木企业应该顺应形势,无论是国外引种、乡土品种选育,还是在后期种植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创新意识并付诸努力。实际上所谓选种创新,就是不要一哄而上热炒一个品种,国内外可以选择的优秀彩叶树种非常多,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品种。技术创新则是在嫁接、造型技术方面的创新和品种适应性水平的提高。目前少数企业已做得很出色,并从中尝到甜头。这些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只要有创新意识,很多创新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如今走在天津的街头巷尾,干高1米的矮化金枝国槐和金叶国槐在绿地中无处不在,用量极大。怪不得王华明的这类品种销量如此好。谁是将这两个彩叶树种如此处理的“先驱”,已经很难考证,但其市场表现明白无误地证明“思路变通”的价值所在。
江西金桥园林以当地青枫做砧木,嫁接日本红枫,成活率超过95%,不但一下能上规格,也提高了品种的适应性。上海城投绿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国外引进的杂种元宝枫,是中国元宝枫和挪威槭的杂交品种,分别继承了二者耐热、长得快的优点,引进后又嫁接在本地元宝枫上,适应性特别是耐热性更强,在上海表现非常好,销量也很不错。
上海城投绿化科技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上海“春景秋色”工程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彩叶苗木,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从北美引进了十几个彩叶树种,其中的四五种都非常适合华东地区种植。‘夕阳红’红花槭成为公司的拳头品种,将在世博会绿化改造中使用3000余株。“引种之后对本地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试验和创新工作非常重要,是苗木成功推向市场、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公司总经理钱又宇在会上表示,为此公司专门和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彩叶树种引种驯化的科研。
钱又宇还强调,目前国内苗圃引种很多是购买种子,这种原种繁殖方式出来的苗木遗传性状不稳定,表现参差不齐,很难在城市绿化中使用。应该购买品种,因为那是从表现好的植株中选出,经过多次选择,再通过嫁接、扦插等营养繁殖方式扩繁的,表现非常稳定。另外,虽然国内有很多优秀植物品种,但是做彩叶品种特别是彩叶乔木品种选育的人还是太少了。王华明提出,彩叶苗木引种要科学种植,需要对气候、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对品种要进行试验、观察和驯化,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省却了这些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彩叶苗木的市场。
对于彩叶树种的未来发展,无论是研讨会上的发言还是后期采访中,几乎所有采访对象的看法高度一致,认为市场会越来越好。“从‘绿化’到‘彩化’是百姓的需求,彩叶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必将大有可为。”钱又宇信心满满地表示。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