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人菊
别名:六月份、忠心菊、虎皮菊
原产地:北美
用途:可作花坛材料
载培:宜露地直播,亦可育苗,育苗一般在3?5月进行,播种前种子用温水浸泡4?6小时,播种覆盖土约0。3CM,约10?12天出苗;幼苗8?10枚真叶带土坨定植,株距40厘米,载植后适时浇水,生长期间注意浇水施肥,天人菊色彩艳丽,花期长,载培管理简单,耐干旱炎热,喜阳光,也耐半阴,宜排水良好的疏松土壤。
2、波斯菊
别名:扫帚梅、大波斯菊、秋英
原产地:墨西哥
用途:适合作花境背景材料,也可植于篱边、山石、崖坡、树坛或宅旁。
载培:幼苗期需经短日照处理才能正常开花,应掌握适宜的播种时间;宜露地直播,亦可育苗;播种覆土约1CM,约5?10天出苗;小苗5?6片真叶即移植.定植距离30?50CM.生长期进行摘心,促使分枝,控制过高以免后期倒伏。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不能积水,忌酷热,耐瘠薄土壤。
3、金鸡菊
原产地:北美洲
用途:花坛、路边的整齐形布置,也宜于坡地、草坪从植或作地被。
载培:育苗一般在3?5月进行,播种前用温水浸泡4?6小时,播种覆盖约为种子的2倍,约10?12天出苗,春播苗6?8真叶带土坨定植,秋播苗经一二次移植即可于冷床或冷室越冬,翌年春暖再载至园地或花盆。忌炎热,喜阳光充足,要求排水良好的土壤。
4、蜀葵
别名:馒头花、一丈红
原产地:中国四川
用途:蜀葵植株高大花色丰富,宜在沿墙、路旁、坡脚列植、从植均可。也可作花境的背景材料。
载培:种子点播在培养土,覆盖约0。4CM,保持湿度,约5?7天出苗。幼苗8?10枚真叶带土坨定植,株距35厘米;载植后适时浇水,在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2次。本种喜光、喜光、不耐荫,地下部耐寒,在我国华北地区可露地越冬,不择土壤,但以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长良好。
5、钓钟柳
原产地:墨西哥及危地马拉
用途:钓钟柳花色鲜丽,花期长,适宜花境种植与其他蓝色宿根花卉配置,可组成极鲜明的色彩景观,也可盆载观赏。
载培:播种法繁殖。秋季或2?3月播种,适温3?18度,5月初定植。喜阳光充足、空气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忌炎热干燥和酸性土壤,且必须排水良,含石灰质的肥沃砂质壤土。
6、马兰花
别名:鸢尾
原产地:中国、日本和朝鲜
用途:适作花境背景材料,也可植于篱边、山石、崖坡、树坛或宅旁。
载培:宜露地直播,播种前种子用温水浸泡10?20水时,播种覆盖约2CM,种子发芽嫌光,在遮光条件下约20?25天出苗。本种载培管理简单,耐干旱炎热、耐寒,喜阳光,也耐半阴,对土壤要求不严。
7、松果菊
载培:多于秋季露地直播,播种前种子用温水浸泡10?20小时,在21?23度变温下催芽,露白后播种,覆盖约1CM,约7?12天出苗。种植地应施足基肥,要求排水良好,肥力中等酸性壤土,生长季每2周施肥1次,喜阳光,偏碱性土中生长不良。
8、紫花地丁
别名:猫儿脸、鬼脸花
原产地:北欧
用途:开花早、开期长、色彩丰富,为优良的花坛材料。
栽培:播种前将种子干置冰箱,低于零下5度气温冷冻外理6?8天,后用温水浸泡8?10小时,再用草木灰拌种.播种覆土约0。3CM,约8?12天出苗,6?8叶带土坨定植,宜浅载。株行距10?12CM。花坛用苗于10月上旬囤入阴畦,盖蒲席、塑料膜越冬.冬季夜温不得低于5度。
9、风铃草
别名:钟花
原产地:南欧
用途:株形粗壮,花朵钟状似风铃,花色明丽素雅,在欧洲十分盛行,是春末夏初小庭园中常见的草本花卉,常以它表达健康、温柔的爱。在我国尚处于引种阶段,但在花卉商场和艺术拖花中可见到。风铃草适于配置小庭园作花坛、花境材料。若用风铃草和观赏向日葵为主材,配上常春藤、海金砂、丝石竹篮插、表现生机篷勃、欣欣向荣的欢乐气氛。如以紫色风铃草为主花,配上白色百合、飞燕草、天门冬做花插,将显得娴静柔美。
栽培:温暖地区以秋播为好、种子细小,覆土不宜太厚、发芽适温为20?24℃,擂后14?16天发芽、冬季注意幼苗防寒。风铃草耐寒,怕热。喜阳光充足和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幼苗需移栽1次,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每半月施肥1次、夏季适当遮阴,避免烈日暴晒。
10、鼠尾草
有“穷人的香草”之称,曾经被利用为治疗霍乱或赤痢,在药用香草中最为珍贵。在药效方面,除了具有防腐、抗菌、抗炎的效果外,还可以安定神经,改善多汗症,也有美肤的效果。
香味:香气浓烈、甜中带着微苦味。
栽培与繁殖方法:
①需种植于排水良好和日照充足的土壤上,尤以碱性土壤为佳。
②繁殖可以用插枝或是压条的方式繁殖效果较好,当然也可以用播种的方式,播种时请选择在春、秋两季。由于鼠尾草种子外壳比较坚硬,播种前需要用40度左右的温水浸种24小时。
③开花期:2-5月。
④采收期:3-6月采收不是采收花,而是采收叶子,所以在春夏交接之际,叶子茂盛且丰满时采收最佳。
11、羽扇豆
鲁冰花学名羽扇豆(lupiunspolyphylluslindl)、多叶羽扇豆。豆科羽扇豆属,原产北美西部,后传至欧洲。多年生草本,掌状复叶,多为基部着生,小叶10~17枚,披针型至倒披针型,叶质厚,叶面平滑,背面具粗毛。总状花序顶生,高度40~60厘米,尖塔型,花色丰富艳丽,常见红、黄、蓝、粉等,小花萼片2枚,唇形,侧直立,边缘背卷;龙骨瓣弯曲。荚果长3~4厘米,种子较大,褐色有光泽,形状扁圆。园艺栽培品种较多。
(1)生长习性
性喜凉爽,阳光充足,忌炎热,稍耐阴。深根性,少有根瘤。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质(ph值5.5),中性及微碱性土壤植株生长不良。
(2)繁殖方式
羽扇豆生产中多以播种繁殖,春秋播均可,3月春播,但春播后生长期正值夏季,受高温炎热影响,可导致部分品种不开花或开花植株比例低、花穗短,观赏效果差。自然条件下秋播较春播开花早且长势好,9~10月中旬播种,花期翌年4~6月。72孔或128孔穴盘点播、覆盖。育苗土宜疏松均匀、透气保水,专用育苗土或是草炭土、珍珠岩混合使用为好。种子较大,普通或包衣处理,约40粒/克。发芽适温25℃左右,保证介质湿润,7~10天种子出土发芽,发芽率高。
(3)栽培管理
羽扇豆苗期30~35天,待真叶完全展开后移苗分栽。羽扇豆根系发达,移苗时保留原土,以促进缓苗。在定植以前视长势情况应进行1~2次的换盆,盆钵的选用最好为高桶盆,以满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长需求,确定合理的种植摆放密度。针对秋播种植,越冬时应做相应的防寒措施,温度宜在5摄氏度以上,避免叶片受冻害,影响前期的营养生长和观赏效果。羽扇豆性喜凉爽,加上本身又属于多年生植物,因此在夏季高温时的管理中应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多湿、阳光灼晒造成的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矮小甚至死亡。园林应用中,也可直接将开花期的羽扇豆栽于林间树下、凉爽通风处,方便夏季管理。盆栽观赏后,要及时剪除残余花穗和枯老叶片,控制肥水,做好高温期遮阴防护工作,确保安全越夏。
(4)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依据羽扇豆的生长习性,栽培过程中控制和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ph值)对于羽扇豆的正常生长与开花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较简便有效的调节方法就是对栽培基质施用硫磺粉,由于硫磺在基质中需一定时间的分解(约40天以上)才能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施用应尽早进行,一般在移苗后2~3片真叶出现时开始,施用量视栽培基质原有的酸碱度而定。另外,硫酸亚铁、硫酸铝等酸性肥料虽具有短期内降低ph值的效果,但过高的盐离子浓度会对植物根系造成毒害,生产中要较少使用。
(5)病害防治
羽扇豆叶斑病病斑为褐色至黑色,危害叶片及茎的生长,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施,效果良好。
(6)相关品种
①画廊-lupinusgallery:植株紧凑的矮生品种,也是市场最新培育的早花品种,高度40~50厘米,花期极长,花期6?9月,耐零下40度低温。花穗整齐健壮,最多可开12朵花剑,花色丰富(红、粉红、黄、蓝、白五色),一、二月播种当年即可开花,春播秋播均可,适合盆栽观赏。
②葡萄系列:高度100~130厘米,混色,花色繁多,作为背景植物非常引人注目,耐-40℃低温。适于露地栽植及多年生观赏。
(7)园艺应用
①盆栽观赏
植株匀称、叶片茂盛的矮生品种的出现拓宽了羽扇豆的市场推广范围,使其有机会走进普通家庭,加上它所赋予的特殊寓意,相信人们会对其加倍的钟爱。
②插花使用
丰富的植物材料历来就是花艺大师创作的重要素材,随着羽扇豆种植量的不断加大,其作为切花的使用价值逐步被人们注意和发现,实现切花的栽培生产。
③园林用途
羽扇豆特别的植株形态和丰富的花序颜色,是园林植物造景中较为难得的配置材料,用作花境背景及林缘河边丛植、片植,会给人们视觉一种异域和别样的享受,这越来越被专业人士接受与推崇。
12、火把莲
(1)基本特征
百合科火炬花属,宿根草本。又名红火棒,火炬花。原产非洲南部。中根出丛生长60-80厘米,灰绿色。花茎高出叶丛,顶生密生穗状总状花序,如同火炬一般,下部的花黄色,上部桔红色,花期6-8月,10月果熟。可布置多年生混合花坛,也可作切花。
(2)相关品种
红绿灯系列:株高40厘米,分枝多,花柱上红下绿,视觉效果强,花期6?8月,耐零下17低温。
仙境系列:株高80厘米,株型紧凑,花期6?10月,混色,耐零下17低温。
(3)生长习性
较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能越冬。喜充足阳光、也耐半阴。宜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栽培。
(4)栽培繁殖
常用分株和播种繁殖。分株,在3月新叶萌发前或秋季花后进行,分株时每个块根上需留须根。一般隔3-4年分株1次。秋播,播后20-25天发芽,实生苗需3年开花。地栽,要施足基肥。栽后及时浇水,春、夏季生长旺盛期,每月施肥1次。开花前要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花后可减少浇水,初霜后老叶尖端变红或枯萎,但仍保持常绿。冬季用干草或肥土覆盖地面以防冻害。
(5)病虫害
主要有锈病危害叶片和花茎。发病初期用石灰硫磺合剂或用25%萎锈灵乳油400倍液喷洒防治。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