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背后有这样的字句:“伟大的帝王宫殿圆明园,在烧毁之前,北京,1860年10月18日。”但据考证此图为大火焚烧前的清漪园昙花阁。
圆明园海晏堂主楼西南角的两间。此图由德国人奥尔末摄于1873年,是目前发现圆明园被焚后最早的照片之一。
2009年的圆明园残迹,拍摄于圆明园正式命名300周年之际。
入住圆明园后,雍正并没有食言。清史记载,在雍正当政的13年期间,他每天只休息四个小时,每年只有生日那天才免予办公。后人统计,这位皇帝在数万件朝臣奏折上批阅的文字,总数竟达上千万字。
除了繁重冗多的公务,雍正的另一爱好与兴趣,似乎全部倾注在了圆明园的营建上。雍正显然也参与了园中景点的设计。据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记述,在宫廷御用设计师“样式雷”家族精心制作的园林烫样上,皇帝总会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终审设计思路,人们在圆明园西北堆矗起高山,又在东南开凿福海。从地理上看,这其实就是一幅中国地图的缩微。
但这座实为帝国政治中心的园林并不乏味。在对园中细部景区的营建上,设计师们充分运用了楼、台、亭、阁、廊、榭、轩、馆、桥等中国古典建筑式样,并使之与山形水系、花草林木巧妙搭配,最终让每个景区诗情画意,而又各各不同。比如弘历读书时所在的桃花坞,书室周边山坡,遍植山桃万株。虽景区名字与唐伯虎故居苏门阊门外桃花坞相同,然圆明园桃花之盛,已远不是当年吴下桃花所能比。另一景区杏花春馆,设计灵感则来自唐诗杜牧《清明》之意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充满灵性与浪漫的中国古典建筑园林景点,在园中不是一处十处,而是多达100多处。经雍正扩建,圆明园面积已扩大至3000多亩,而且后来乾隆命宫廷画师所作《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的33景,已经全备。
乾隆继位这年,国家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国库存银达到3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整整一年的收入。由于牡丹台相会,而同样对圆明园充满感情的乾隆,在国库充实的基础上,继续耗费巨资扩建圆明园。同时,信奉“钱聚则民散,钱散则民聚”的乾隆,也希望通过大兴木土来疏散国库年年余积之白银。因为,与前代皇家工程不同,清代皇家工程不再是无偿征用人力物力,而是“物给价,人给钱”。圆明园也因此迎来其黄金时期。
与康熙一样,乾隆再次六下江南,除切身了解民瘼国情外,烟水迷离的江南秀色也让乾隆流连忘返。每见中意美景,乾隆必让随行宫廷画师描摹成图,然后带回京仿建。在圆明园之东,乾隆再辟1000多亩的长春园,让工匠们平地人工开凿水面,以回环萦绕之水道,修造山重水复、重重叠叠之江南名景。如杭州西湖十景,皇帝连名字都懒得改,一一仿建在了长春园中。正如后人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圆明园不仅风景园林奇佳,而且在其千门万户的宫殿楼阁之内,除了装饰布置有上等雕花紫檀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织金镶银的锦锻毡毯外,还充斥着来自印度、欧洲、亚洲等国的各种奇珍瑰宝、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精制品和装饰品。在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 文源阁内,就保存有康熙时的《古今图书大成》、乾隆时多达8万卷的《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等琳琅满目之书卷。
1744年,已做了十年皇帝的乾隆踌蹰满志,不仅国内殷实富足,他统治下的帝国还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是年,乾隆命令宫廷画师绘就《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悬挂于皇帝自己安寝的九洲青晏景区。年轻自负的乾隆在雍正写有《圆明园记》后,再作《圆明园后记》。在《后记》中,乾隆自称:“(无论)规模之宏场,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实在称观止”。并告诫后世子孙“必不舍此园林而重费,以重建园囿”。
然而,四年后,乾隆自食其言,按捺不住继续造园的冲动,命令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负责设计,在长春园东北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西洋楼景区,将之赏赐给自己宠爱的香妃。乾隆当政60年间,其后又分别在圆明园东南邻先后并入新建了熙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形成圆明五园。乾隆14年冬,为庆祝母亲60大寿,清廷征集上万民工疏浚昆明湖,再次在圆明园外,历经十年,建成占地3000多亩的清漪园(今熙和园)。
据清史记载,到乾隆45年,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已基本成形,其中最漂亮的圆明三园(圆明、长春、绮春),总面积5200多亩,园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6万平方米,而且一年之中,圆明园内日日花开似锦,堪成万园之园。
乾隆在清漪园成后,写有《清漪园记》。记中对他精心营建的园林各有定位:畅春(园)以奉东朝,圆明以衡笠政,清漪(万寿山上)、静宜(园,玉泉山上)一水可通,以为勒几清暇,散志成怀之所。
此时的圆明园,已成为整个帝国的中心,除了每年的重大祭祀活动外,皇帝已不再回到紫禁城居住。
庚申火焚烧了三天三夜
就在乾隆精心构筑皇家三山五园之际,危险已经悄悄来临。
1793年夏天,英使马戛尔尼来到北京,为83岁的乾隆带来了天球仪等8件礼品,其中包括英国工业化后制造的一艘轮船和钢炮。年迈的皇帝没有像晚年康熙一样,对这些来自西方的技术充满好奇,而仅将之作为外国上贡的新奇玩意,陈放在了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两年后,荷兰使臣来京,乾隆赐与圆明园共赏水法。此后,他以“玩物丧志”为名,命人拆卸了长春园海晏堂前三处大型喷泉的水车房以及汲水铜管,改为人工打水。
此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并不知道一场新兴的工业革命,已经在6000海里之外的欧洲如火如荼地进行。他不知道: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他更不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扩张,百年后将危及到他子孙的王朝江山。十八世纪末的清帝国大门紧闭,对外界一无所知。
嘉庆、道光年间,清廷对圆明园的重饰修葺仍时有进行,并将五园中的春熙园和熙春院重新改赐皇亲大臣。于是后人习惯将圆明三园,合称圆明园。道光11年6月(1831年),一个名叫奕?的男孩,出生在圆明园九洲清晏景区的清晖阁。24年后,他以咸丰帝之名驻跸圆明园。
对这个祖传园子的喜爱,让咸丰同样在园内修修补补,不时在园内添建改建部分园林建筑,并修缮了长春园玉玲珑馆、映清斋等部分殿宇。但咸丰住在圆明园的日子并不好受,英法联军为打开中国市场,已经对中国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且开埠通商、割地赔款的胃口越来越大……
在驻跸圆明园仅五年后的1860年(庚申年)10月,由于清军八里桥惨败,英法联军一路势若无人进入北京城,年轻文弱的咸丰帝,在圆明园安佑宫拜祭自己的祖先后,匆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18日,圆明园腾起冲天大火。为逼迫清政府尽快改签和约,进入园内的约2万名英法联军,竟在大肆抢劫后,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海淀皇家三山五园一并焚烧,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水自尽。
大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当消息传到承德避暑山庄,咸丰气得全身颤抖,当即咳血,并在奏折批示:览奏葛胜愤怒!一周后,再一次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北京条约》签订。圆明园一劫成灰,诚如英法联军所预料,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皇室,也似乎预示了已持续300年大清帝国日后风雨飘摇的不堪命运。
残园的“木劫”“石劫”与“土劫”
圆明园被焚,让清皇室痛彻无比。同治7年前后,重新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因三山五园尽毁,不得已住回紫禁城。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不久,一个名叫德泰的御史即上奏,建议在北京内外,按亩按户鳞次收捐,重修圆明园。议政王奕称此奏“丧心病狂”,将奏折挡下,并发配德泰到黑龙江“替披甲人为奴”。后数年,同治为庆祝慈禧40岁生日,重提修复圆明园一事,因国库虚弱、外侮当前,反对甚众而不了了之。
光绪12年,清王室对庚申火焚中的皇家园林又开始悄悄重修。由于重修圆明园反对甚众,这次清王室选择了万寿山上的清漪园进行复建,用以慈禧太后养老。清史档案显示:在光绪14年前,清漪园的大部分建筑都已经复建,而修园银两来自新成立的海军衙门。建成后,该园改名颐和园。挪用海军衙门军费私修皇家园林一事,在国难深重的清末,备受国人诟病。光绪21年,海军衙门撤销,清室修园工程被迫停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同光绪仓皇奔逃西安,北京城再次惨遭洗劫。属清廷内务府看管的圆明园,又一次涌入大量残兵游勇、地痞流氓,他们在园内肆意拆毁残屋、砍伐古树名木,将之烧炼成木炭换钱。时文记载:当时园内成天烟雾弥漫,烧炭不断,而附近清河木炭市场炭积如山。这样,“木劫”过后,圆明园原残存的少量园林建筑及同治、光绪两朝勉强修葺成型的建筑,彻底毁于兵匪内患。
1908年,圆明园撤销管园大臣。1912年,最后一位清帝溥仪退位,此时的圆明园,名义上虽属皇家私产,但手无寸铁的清皇室早已无力看管。
北洋政府时期,一片荒凉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长达数十年的“石劫”。这一次,连园内的残石断碑、围墙石础也无法幸免。驻守圆明园的看园太监,除了不断向溥仪内务府报告园内遗物被抢拆抢运后,回天乏术。从1919年起,时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令人拆毁圆明园内外围墙,大运砖瓦石材,用三年时间,在圆明园外修成一处私人花园??? 达园。而担任巡阅使的曹锟,为修建其在保定的私家花园,也从圆明园文源阁拉走数十车太湖石,经由西直门装上火车运走。远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更从圆明园运走石件修筑个人陵墓。
直至“文革”期间,仍有大批农民涌入圆明园垦荒种地,圆明园再历“土劫”,园内部分土山陵湖沼尽被削光填平。
百年风霜,一代名园最终变得瓦砾残垣,榛蒿满目,一片凄凉。1967年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时统计显示:除西洋楼景区尚残石雕刻外,圆明三园全盛时的100多个景区、16万平方米的建筑,不仅地面片瓦不见存,而且能保留地下建筑基址的,也仅剩20--30%;园中250座人工土山,40%被挖平;原2000多亩的园中水面,被填占约100亩。最后能让专家们松一口大气的是:虽被雨打风吹去,幸如今山形水系尚存。
“废墟派”与“重建派”的争论
1980年8月,在圆明园罹难120周年之际,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首,沈雁冰、习仲勋、许德珩、张爱萍、史良等1538人发出倡议书,明确提出保护圆明园遗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围绕是否重修圆明园,国内一度引起争议。但这次争议的规模不大,而反对复建的理由主要集中于“没有钱”,“国家还穷,应该把钱用在刀口上”。
但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后又连续发表3封读者来信。《北京晚报》也发表了当时80多岁全国人大代表周建人(鲁迅的弟弟)的来信,周也反对重修圆明园。
“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国力贫弱,根本无力重修,当时宋庆龄等人提议是‘适当修复’,也许用不了多少钱”,人大清史专家王道成也写文章反驳周的观点,周没有回应,此事不了了之。
1983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规定“整建圆明园……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同月,北京市政府成立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并拨专款40万元,用于修复长春园东、南、北三面围墙。1986年7月,在福海景区整修竣工开放后,新成立不久的圆明园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又确定“以水为纲,以木为本,重点建设,建必有方”的建园指导思想。
1988年1月,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对社会开放。
此后,圆明园的修整仍在继续之中,全部从园中农民手中征回了园内原有土地,为下一步重建奠定了土地基础,而且绮春园的天心水面、凤鳞洲、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藻园、长春园的狮子林、西洋楼景区等20余处遗址已经廓清基址,并全面补砌了绮春园东部水系自然石驳岸4960米等。
新中国第二阶段关于是否重建圆明园的争议,发生在1988-1994年期间。这个阶段比较有理论性,不再只是停滞于80年代初的“没钱”争论之上。北大德语文学教授叶廷芳提出:美是不可复制的,“废墟也是一种美”,认为北京需要一个城市荒野公园,从而反对重建圆明园的做法。
1993年,尽管圆明园东部已局部恢复,属原建精华部分所在地的圆明园西部,仍有6000多外来人口,是养猪场、养鸭场、豆腐场,甚至还是海淀区的一处垃圾场,每天10多辆车的垃圾往园内堆。“治安也不好,那处荒地还经常出人命案”。于是,当时有人发出“救救圆明园”的呼声。
1998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百万庄园的董事长陈立群再次提出修复圆明园。这一主张遭到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从维熙的反对。双方在北京媒体上著文争论,相持不下。时正逢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叶廷芳、李学勤、梁从诫等49位文史专家型政协委员,集中提出一份联合提案,《坚决反对圆明园遗址公园重建》。
对此,北京市专门在清华大学搞了个圆明园研讨会。当时担任圆明园理事的王道成老师,为此专门著文《保护拯救再建辉煌》,提出应将圆明园全部纳入保护范围、整修圆明园山形水系,并进行园内绿化美化;以及在保护好现有西洋楼遗址基础上,精心施工,恢复圆明园中富于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部分。
作为这场争论的结果,是2000年8月1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通过《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按照该规划,明确要求圆明园恢复古建面积应达到10%。
“从目前来看,圆明园内的古建建筑恢复还不到1%”,王道成表示,从80年代至今,我一直主张圆明园局部恢复,未来也应该还会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目前古建技术还存在、活的山形水系也还在,作为一个拥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北京,皇家园林是其应有之义,何况圆明园更是古代皇家园林中的巅峰之作,应该为后人留下一些实体的建筑精华。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