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9日召开,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会集于此,将带着全世界“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疑问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继续讨价还价。坎昆离我们很远,但气候变暖,越来越暴躁的大自然却与我们休戚相关。近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已经在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海参、鲍鱼难耐“高温”减产,小麦生长期缩短没有嚼头,病虫害更严重等等。
海参鲍鱼“怕热”开始难养
11月30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水产养殖户,他们大多表示,因为水温升高的缘故,给饲养海参鲍鱼带来变化 。从2000年开始大规模饲养海参的胶南琅琊台水产养殖户杨师傅,目前养了700多亩海参。“夏季海参养殖生长环境为24℃至26℃,七八年前 ,夏季的海水水温都在其生长适应环境之下,近几年夏季水温都能升到30℃,海参热得受不了。”杨师傅说,为了给“宝贝”避暑,他只能多投些石头,海参可依附在石头下面避暑。此外,水温一旦上升超过30℃,就会出现夏眠的状态,甚至死亡。
“海参到28℃就不行了,今年夏天我测的水温是31℃,海参热死了两成。”杨师傅说,自己真不愿意提这事,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心疼。他表示,水温微小地变化 ,海参也会逐渐适应,但是他担心再继续热下去,海参会受不了。
崂山区王哥庄金海湾育苗养殖场的秦正月先生也表示,现在青岛近海的水温越来越高,鲍鱼、海参也是越来越难养了。“我养的是北方鲍,跟南方鲍不同,南方的鲍鱼温度再高也能长,但北方鲍温度一高,鲍鱼准死。”秦先生说,5年前,鲍鱼在26℃以下才可以正常生长。
水温升高海洋病菌增多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增加,夏天的暴雨导致海水的盐分迅速降低,从而会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扇贝的大面积死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新富告诉记者,像海湾扇贝,一般生活在15℃~25℃和17℃~22℃的温度条件下,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夏季极端高温的出现,很可能高于扇贝的生存极限。
另外,水温的升高,更利于病菌滋生,引起水产物传染病,从而导致大面积死亡。海水温度的升高使得有毒藻类繁衍,藻类分泌出的毒素也会使水产养殖物死亡。
被称为海洋“红色幽灵”的赤潮危害很大,它主要是因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出,导致海水中氮、磷增加,当水温到达一定温度时大量产生的。因此,地球暖化水温上升,也是赤潮发生的因素。
小麦生长周期缩短没嚼头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夏季变得更长,对农作物的影响也在一点点地体现出来。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柳新伟教授介绍说,气候变化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不同的生物受影响差异较大。比如对玉米、高粱是有利的,会促进其生长;但对小麦,可能会抑制其生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胶东地区种植小麦的时间一般是在10月初,可现在已经拖到10月20日以后了。”柳新伟介绍说,小麦每片叶子的抽出都与气温有关。如今,小麦种植时间延后了近 20天,但收获的时间还是在每年的6月中旬,这就可以看出,它的生长周期变短了。“这样种出来的小麦就如同在南方种植的小麦一样,它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口感不筋道,没有嚼头。这样的小麦比较适合做饼干,而不适合做面包。”柳教授介绍说。
小麦种植时间的改变使农耕制度也开始慢慢变化 。柳新伟说,如果气温再升高的话,北方地区的复种指数也会增加。“南方气温高,一年可以种两季半,甚至三季 ;北方一般只能种两季。如果青岛的气温升至江苏中部区域的程度,也可能会多种植一季或半季”。
病虫害种类增多数量增加
已正式进入冬季 ,你是不是有时还会在菜叶上发现蚜虫?青岛市环卫园林技术学校江浩老师告诉记者,这就是气候变暖的后果,现在应该是冰封时节,这些害虫都该被冻死了,可现在还存活着。
农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就是指降雪后会冻死病虫害,来年农作物生长更好。“雪是病菌传染、病虫害的克星,降雪时气温低,而且雪在融化的时候,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江浩告诉记者,这样便使土壤表层及越冬作物根部附近的温度骤然降低,会使得从空中随雪花降落的流行病菌和躲在农作物、杂草中的害虫卵及病菌死亡。
柳新伟也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在24℃的温度下,蚜虫一般是每10天繁殖一代;气温升至28℃时,繁殖一代的时间就缩短到8天。“这样算来,蚜虫每年繁殖的代数就大大增加,危害就更大了。”柳新伟说,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另外,江浩还提到了另一个现象,随着本市气候变暖,加上苗木跨地区采购的增多,也使得病虫害出现的种类开始增多,原来仅在南方出现的病虫害现在也会出现在北方,原来仅夏季出现的,现在全年都会呈现出来。“不过,对于青岛来说,目前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江浩说,青岛处于南北交界区,病虫害原本就比较多,稍微的变化暂时表现还不太明显。
■气温
百年平均气温升1.04℃
气温升高是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作用
青岛自1899年开始有较为详细的气象记录资料,根据青岛市气象局发布的百年气候变化报告,至2009年,市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04℃,升幅远高于全国平均的0.58℃,但低于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增温速度。不过,由于青岛原本的气温基数较低,还是比较凉爽,远低于内陆城市。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从1976年至2000年这25年当中,黄海的温度以每年0.068℃的速度上升,这种缓慢上升的温度将引起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渐变。
据统计,1899年~2009年,青岛市区累年平均气温为12.4℃。其中两个偏暖时期出现在:1935年~1946年,年平均气温为12.6℃,高于累年平均值0.2℃;1988~2009年,年平均气温13.1℃,超过百年平均值0.7℃。1999年和2007年年平均气温高达13.8℃,是1899年以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两年。市区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2002年7月15日,高达38.9℃;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31年1月10日,低至-16.9℃。今年夏季 (4月至8月)全市平均气温24.9℃,较常年同期偏高0.9℃;今年冬天天气较为异常,入冬时间比往年推迟了12天,11月份全市平均气温9.7℃,比常年同期偏高0.5℃,比去年同期偏高2.9℃。
“气温不断升高,是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作用。”市气象台气候科科长李德萍介绍说,城市发展快,建筑的设计、布局不合理,就很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而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如果绿化做得好,则可以起到一些降温作用;反之,如果水泥路面较多,气温升幅就很快。另外,工业化城市产生的污染气体中温室气体较多,也会加速气温升高。
■海面
青岛海平面目前很平稳
近30年变化缓慢仅上升2厘米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一些岛国即将消失。海滨之城青岛的人们一直向往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可是不是也应该考虑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呢?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指出,2009年,山东海平面较常年(1975年至1993年平均海平面)上升了70毫米。预计未来30年,山东沿海海平面将比2009年升高89毫米至137毫米。
不过,对于青岛海平面是否上升的问题,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总工办张工给予了否定的答复,1956年和1985年对青岛附近海域海平面高度的两次测量数据显示,近 30年青岛海平面高度变化十分缓慢,仅仅上升了两厘米,产生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时代技术手段、测量标准的不同等。
“受地球引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海面也不是平的,太平洋的那些岛国可能会被淹没,但青岛海平面上升却是缓慢的,几十年的时间是看不出它的变化的。”张工表示,海平面在上升的过程中,大陆板块的移动也使得陆地在上升,青岛市民完全可以不必为海平面上升而担心。
■回顾
今年极端天气
2月28日至3月1日,莱西市遭受低温雨雪天气严重影响。从2月28日上午9时开始降雨,28日16时35分开始转为雨夹雪,截至2月28日20时降水量为11.7毫米,地面累计雪深1厘米左右。降雪一直持续到28日20时后,截至3月1日8时,降水量为9.0毫米,地面累计积雪深达4厘米。此次天气过程中,马连庄镇自动气象站观测极大风力13.6米/秒,阵风风力均达到6级。此次雨雪天气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同时也给农村大棚种植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17万元。
4月26日,青岛市出现了大风降雨天气,市区风力最大,平均风力达14.6米/秒,最大风力达23.6米/秒;其他地区平均风力6级,阵风8级。本市莱西市、平度市等部分地区果蔬大棚受损,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6月至8月,青岛市区超过30℃以上的高温日数达到17天,比常年偏多6天,并且相对湿度在85% 左右,高温高湿的“桑拿天”频频出现。
7月6日,青岛市区最高气温飚升至32.2℃,城阳区达38.1℃。青岛市气象局当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这也是青岛市实施高温预警制度6年来首次。
8月22日到29日,青岛全市出现连阴雨天气,其中莱西、平度、即墨连续出现8天降雨,其他区市 5~7天,是近些年来少见的。全市 8天平均降雨量为 137.7毫米,市区、崂山和胶州8天的雨量超过了整个8月份的常年雨量,其中胶州、市区还出现暴雨。连阴雨使得降水显著偏多,光照偏少,土壤湿度增加,局部地区出现内涝,对秋粮作物生长不利。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