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上,瓦砾间,一株古榆迎着漫天飞雪,昂首向天。看上去,它是那样孤独,但却充满了生命力。
昨天,沈阳市棋盘山开发区满堂街道,记者在一个原来叫下水泉村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在记者身旁,是6位大多年过花甲的下水泉村村民。自4年前村子被拆迁起,他们就默默地当起这株古榆的护卫者。
古榆树见证了下水泉村人的喜怒哀乐
从行政区划上讲,下水泉村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株古榆成了村子留下的唯一印记。
拆迁前,下水泉村有200多户人家,1200多口人,村里人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根据一辈辈口口相传的记忆,村里的老辈人推算,村子有300多年的历史,而古榆比村子还要老得多。
古榆有多老?村里人搞不清,只是老辈人说它该是元朝末年所生,有数百年的历史。古榆有多粗? 《下水泉村村史》上记载,古榆胸围4.5米,高12米,冠幅长、宽均为14米。采访到的几位老人估算,古榆主干直径近两米,要4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勉强合抱。
村民祝普群今年61岁,在下水泉村土生土长。打记事起,古榆就刻进了他的脑海里。那会儿,古榆东南方向的一个旁枝上挂着个大铁钟,村子里有啥事了,就靠敲钟传递信息。古榆后边是村部,成了村里的中心。炎夏,男女老少在古榆下纳凉;有事时,村干部召集村民在树下开会;逢年过节,舞龙耍狮子,这里成了村子最热闹的地方。古榆受村里人世世代代的崇敬和供养,也见证了下水泉村村民的喜怒哀乐。
老树在死神面前晃了一大圈
2006年春,下水泉村村民得知,村子要拆迁做储备地,大家心急如焚,因为放心不下古榆。人可以搬走,过更好的生活,可树不行啊!
大家还没想出保护古榆的办法,推土机已浩浩荡荡地开进村里。随着阵阵巨响,原先偎依在古榆身边的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
村子没了,留下古榆孤零零地立在残垣断壁之间。残垣断壁引来了许多拾荒者。有人看中了老榆树的 “拐杖”,硬是将其夺走。等祝普群等人发现时,古榆的“胳臂”已经托在地上,零零碎碎地长出许多小芽。 “拐杖”被抢也就罢了,最可气的是竟然有人偷走古榆的“心”。那年,英达社区的环卫女工老赵正在清扫,忽然发现一辆货车开到古榆近旁。车上下来的人,带着家什,径直走向古榆,把里面干枯的树心抽走了。想到下水泉村人对古榆特殊的感情,老赵特意告诉了一位住在附近的原下水泉村村民。
“这位老乡马上就告诉我了!”村民孙培相回忆当时十万火急的情景。“我们几个老伙计,马上打车去看古榆。到那一看,真是太惨了,古榆都空了。幸亏那个树心已经老了,不然就输送不上营养了!”孙培相愤愤地说。
看着古榆树没人管,祝普群等人已经觉得很寒心了;现在它又遭此大难,实在让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们跑到当地社区和派出所,后来又找到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可找来找去,“这事儿得调查调查”的回话后就没有下文。
怎么办?有人想到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榆的身份和价值,并由此得到有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这样,他们做了分工,有人找媒体,有人找专家,有人找相关部门。很快,园林专家李作文与沈阳市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道赶来,对古榆进行了细致考证后断定这株古榆学名叫“家榆”,树龄至少在500年以上,堪称沈阳地区阔叶树木家族中的鼻祖“榆树王”。之后,古榆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被录入《沈阳古树志》,其编号为4456号。
之后,受村民委托,李作文等人又与棋盘山开发区管委会沟通,建议将古榆列入保护计划,采取古木保护措施,以使这株“榆树王”延年益寿。
古榆的地位确定了,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村民们在古榆四周砌上了护台,旁边还立上了亮明其身份的标示牌,以诏告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由于古榆的树心被抽去,为了防止雨雪灌入导致“骨质疏松”的树干腐烂,他们把水泥注进树干的窟窿里,为古榆做了修补“手术”。
经过一番努力,古榆在死神面前晃了一圈又回来了。
写本村史让后辈记住老榆树
古榆获得新生了,但怎样才能让它“安度晚年”呢?
祝普群、祝铁砚、孙培相、赵荣堂、周全民和李春文,都是在下水泉村一起摸爬滚打长大的。今年,年龄最小的李春文也有50岁,其余的人都在60岁以上,其中最年长者孙培相65岁。
老哥儿几个和村民一样都已搬离村子,住得也分散了,但古榆仍一直牵着他们的心。
他们决定自发地组织起来,保护古榆。平素,谁有时间,就去看看古榆,有时大伙儿相约一起去。每年春天,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古榆发芽没。夏天,就组织起来,一起回去给古榆拔草。看到古榆上虫子多了,他们就会给打药。孙培相说,他给打过两回药,树矮的地方,他就站在面包车顶上打,高的地方够不到,他就爬到树上打,看着虫子从树上纷纷落下,他心里甭提有多舒坦了。
祝铁砚说,其实全村的人都跟古榆感情深着呢。每年春节,村民们都要回故地看看古榆,不少人在树下落泪。平时,有村民赶路经过这里,时间再紧,也要折回到古榆跟前停一停。在人们心里,古榆不但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更是一位同宗同族的亲人。
怎样给下水泉村的后人留下更深的念想?6位老人成立了“古榆文苑”文学社,编写了《下水泉村村史》、《下水泉村的人和事》。“老了,想做点有益的事情。做村史呢,也是让后辈不要忘记我们的古榆。”孙培相好生感慨。
在这两本书的首页,都是古榆的照片。“榆者水泉之魂也”,周全民在《古榆赋》中叹道。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所有下水泉村父老乡亲的心声呢?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