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赏读贾长华先生新著《寻石与问石》,掩卷之际,我的思绪似乎依然徘徊于大自然钟灵毓秀的各类奇石之间;我的心灵仿佛穿越时空,在远古与现实之间逡巡。一块块奇石,在该书作者的眼中和笔下,似乎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闪现着沉思、闪现着睿智、闪现着深邃的哲思……
其一,化石与人生瞬间与永恒。
品读书中的《化石与人生》一节,好像跟随作者笔触,漫游了历史长河。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化石,在作者眼中都是时光隧道的驿站,都是历史长篇的标点,贯穿着这样一条哲学主线瞬间与永恒。时间再久、历史再长,在我们的回顾中都是瞬间;而那些化石,却变为永恒哪怕是相对的永恒。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回顾以往,“逝者如斯”而群星璀璨。我们的前辈先贤,以他们惜时如金的不懈奋斗,紧紧抓住每个瞬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永恒。看今朝,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个坚实的前进履痕,也都由瞬间变为永恒,而有幸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每一位国人的工作业绩和人生成果,也都凝铸为不同程度的相对永恒。为此,书中写道:“让我们非常珍惜人生珍惜这几十年的人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任劳任怨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出成果”。
我理解,这一个个我们亲手创造的工作业绩与成果,都是相对于人生瞬间的永恒。愿我们惜年、惜月、惜日、惜时,紧拉“瞬间”的“缰绳”,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永恒。
其二,“春江水暖”现象与本质。
观赏该书作者收藏的奇石“春江水暖”,并深读其收藏经历,使人悟出这样一个哲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这块令人艳羡的奇石,不是来自哪家大型的博物馆,也不是得自哪个灯火辉煌的博览会,而是来自奇石博览会外的地摊。当作者以赏石家的独到目光决心购买时,地摊的主人赞许说:“你很有眼力,我敢断言,它比大雅之堂中的任何一块三峡石都好。”读书至此,这如映眼前的赏石购石的场景,宛如一曲动人心弦的“高山流水”古琴音,从中彰显的是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包装”成了一句比较时髦的词。商品需要豪华包装,演员需要包装,拍卖品需要“包装”。“包装”后的拍品拍出天价的同时,是一片质疑之声……视此现象,有的谓之“虚火”,有的称之“浮躁”。其实,这不过是“名”与“实”、现象与本质不统一。
在藏石市场上,大的博览会只是“名”,而藏家要得到的奇石珍品才是“实”;浩大的场面、豪华的包装只是形式,而一块出类拔萃、世之罕见的奇石才是本质。由此,作者写出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结语:“我们要永远抱有这样的态度:不为名,只为实。”
其三,象形奇石主观与客观。
在该书作者的藏石珍宝中,颇为自得的是在内蒙古阿拉善盟“漉尽黄沙始到金”的各种象形奇石如“黄豆”、“绿豆”、“豇豆”、“花生”、“辣椒”、“土豆”、“葡萄干”、“大红枣”等等。这些为藏石界所瞩目、所赞叹的象形石,都是他凭借多年的赏石积累和藏石经验,力排“众议”而“执意孤行”的收获。一位奇石收藏界朋友问:“你怎么一下子就有这么多的收获?”他毫不犹豫回答:“凡事要有主见。”“主见”与“众见”,其实质反映的是主观与客观,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客观决定主观。然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乃至引导性的反作用;共性涵容着个性,个性又彰显着共性。对于某一统一体或集体来说,为了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需要同心协力的共性。但在发明创造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更需要“个性”的彰显和引领。然而,这种“主观性”和“个性”,绝不是莽撞和蛮干,而是在长期积累各种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经验之后的“主观”即主见。这种源于真才实学的主见,才是真知灼见。
正如长华先生慨言:“总之,决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见,始终固守自己的主见。只有这样,才能不去简单重复别人干过的事情,才能去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才能最终干成别人没有干成的事情,从而在事业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有所建树。”在这里,主观其实是指辩证唯物主义所称道的主观能动性。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