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雍容大度、名扬四海的国宝迎客松,一边是近在咫尺、安装在护松房门头上的小小传感器,昨天上午,记者在大雾中登上黄山玉屏峰,在护松人的指点下,见到了风景区管委会为迎客松新配不久的全新物联网护松系列装置,“可别小看了这小小传感器,有了它们,纵使千里之外,迎客松身上的一痛一痒,都能被悉数掌握。”
装上物联网不惧风雪天
这样的传感器,在迎客松近身共装了5个,它们如千里眼和顺风耳,分别实时监测着这株象征中国人民热情友好的千年名松周围环境的光照、湿度、风速、雨雪感知和土壤水分等信息。从这里到设在汤口的风景区指挥中心,距离不下十公里、海拔落差也千米以上,但轻点鼠标,中心大屏幕上,实时监测到的上述信息,便以曲线和图标等形式,一目了然,“一旦数据达到提前设置的预警级别,系统就会自动发出信号,提醒我们做好根基加固、树身减压等工作,”“今后再不像以前那样害怕恶劣天气对迎客松的袭击了!”
护松人走进新时代
从上个世纪到今天,第19个接过护松接力棒的胡晓春说:以往护松观测多靠肉眼,日记内容都写着“是否正常、有雪、天晴”这样笼统的字眼,而今天“我们不仅要详记观测数据,更要依据传感器发回的动态信息,科学判断,认真分析和会商”,因此“90多页的日记本,以前可用3年,现在只能用3个月!”在指挥中心值班、专门负责物联网传感设备维护的俞毅俊是“另类护松人”,“作为合肥的技术方代表,他须远离单位和家人,坚守深山。毕竟,科技再好也替不了人!”技术方负责人说。
迎客松科保开启先河
省林业厅植树造林处副处长张新法一听说迎客松穿上了科技神衣,饶是兴奋:2010年开始并于日前结束的全省古树名木大调查让他们吃了一惊:安徽现有的22251株古树名木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616株、名木138株,但“它们中很多都因人为或自然原因死亡或濒临死亡,如萧县的国槐、蚌埠的圆柏和浯田的柳杉等;不完全统计,在安徽,拥有千年树龄的古树至少一半曾遭过雷击。迎客松采用科技保护,开启了先河,让人看到了对国宝级不可再生资源保护的新曙光。”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则表示,不仅物联网,还有云计算等一系列前沿科技,都已纳入“十二五智慧黄山规划”中,其中,对古树名木的物联网保护在国内尚属首次。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