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建筑中的徽州文化

http://www.chla.com.cn 2012-08-31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 发表评论(0)

  宗法社会的礼教标本

  到了西递不能不说的就是位于村中心的胡氏宗祠“敬爱堂”,这是西递规模最大的祠堂,也是胡氏族人祭祀祖先、举行宗族议事、举办婚庆喜事、执行宗法制度、教斥不屑子孙的场所。

  在中国,如果说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社会,那么古代村落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度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宗族的核心表征就是宗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念场或心理场作用。

  朱熹和程氏二兄弟的祖籍都在古徽州,因此古徽州是受程朱理学影响至深的地方。朱熹生前曾三次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讲学乡里,使得程朱理学成为了古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作为古徽州地域内的西递,自然也就把程朱理学融入了自己的族规、族权之内,而程朱理学为西递的发展和兴盛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家礼教对徽州乃至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之深,于徽州祠堂可略见一斑。因此敬爱堂不仅是村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也是西递村中的礼制建筑。“敬爱“一词,寓意深刻,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敬爱堂的大门十分讲究,面阔三间,上覆三滴水式的屋顶,气势恢宏。祠堂中门之内为祭祀大厅,分上下两庭,间隔以宽阔的天井,左右分列宽大的东西廊庑。里门之内为楼式建筑的享堂,形式古朴而庄重,是供奉胡氏祖先神位的地方,上方悬挂匾额“百代蒸尝”。中国古代祭祀中称秋祭为“尝”,称冬祭为“蒸”,“百代蒸尝”意为世世代代、年年岁岁都要认真祭祀祖宗。堂内还有忠、孝、节、义四块巨匾,其中里门上方悬挂着一个一米见方的大“孝”字,据传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真迹。该字亦书亦画,字的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尊老孝顺的后生,而人面的后脑却分明像一尖嘴猴头,村人遂附会其为“尊老孝顺者为人,忤逆不孝者为畜牲”。

  牛形宏村

  宏村人运用了类似“仿生”学的设计手法,别出心裁地将村落布局与传统农耕文化象征的水牛相比附,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思想的活化。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1公里处,整个村落坐北朝南。最大的特色在其整体布局为“牛形”,背靠的雷岗山为牛首,村口一对古树为牛角,村中的民居群为牛身,穿村而过的邕溪为牛肠,溪水穿流于民居院落,汇入牛胃形的月塘和南湖,绕村的山溪上四座木桥为牛脚。

  栩栩如生的“牛”村

  这座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的村落,最初叫作弘村。明永乐年间,汪氏族长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重新布局了建筑,并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兴建,并为避乾隆帝“弘历”之讳,而更名为“宏村”。

  近千年的繁衍生息、筹划经营,至清代宏村已经发展为“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即便今日,村内依然留存了约140余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可窥见当年盛况之一毛。

  宏村村头有两株高大的红杨、银杏,高均20余米,就是“牛角”。银杏又称白果,故两树又暗合红白喜事之说。依照村俗,村民办红事(喜事)要绕红杨树三圈,办白事(丧事)则要绕白果树三圈,故而这两棵古树除风水树的标志功能外,还扮演着规导传统礼俗的作用。

  比喻为牛身的屋舍灰瓦覆盖,其间密布着“九曲十八弯”的清渠,又恰如牛身体中纵横交错的“肠道”,故称“牛肠”,其中包括“大肠”400米,“小肠”400米。据说汪氏祖辈曾有族规:“牛肠”之水在每天早上八点以前为饮用之水,八点之后,村民方可在“牛肠”中洗涮碗碟蔬菜和衣物,以保持水质清洁。以后因村民相继挖掘水井作为引用水,“牛肠”才渐次成为浣洗场所。后来又有许多人家引曲水入庭院,叠石掘池,埘(音同“时”,shí)花植树,营造一隅壶中天地。

  视为牛胃的村中央半月形的池塘,是村民在时任明永乐年间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的带领下,将村中的一眼泉井掘成的一个一千余平方米的大池塘,池形依照风水之说“花开则落,月圆则亏”而作半月形,故称“月沼”或“月溏”。

  村外的南湖是牛形村落的牛肚。按仿生原理,牛是反刍动物,应有双胃,因而牛形村也应有两个水池与之对应;另从风水角度而言,村中的“月沼”为“内阳水”,需另有“外阳水”与之呼应,求得阴阳平衡,以利于族群发展,村人遂将村南百亩田地掘为池塘,作为牛形村的另一个胃,是为“南湖”,由此形成了牛形村落完整的的格局。

  “不废诵读”闻书香

  在徽州古村落规划中,大多都设计有较完备的水系,以便生活取水和防火所需。但若宏村这样规划周备,又情趣盎然的仿生水系实为罕见。它不但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在精神层面产生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诱发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400年来,村中流淌不息的碧水清渠,不仅方便了百姓生产生活,消除了火灾之患,还营造了宜居的小气候和优美的水村景观,家家门前淌清泉,户户院中蓄碧池。有诗赞曰:“何事就此卜邻居,月沼南池画不如。浣汲何妨汐路远,家家门巷出清泉。” 难怪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正所谓地灵则人杰,美丽的宏村也因此人才辈出。徽州自古书院林立,学风甚炽,造就了大批饱学之士,明清两代从西递宏村走出的读书做官者高达296人,康有为等公车上书要求废除中日马关条约,在上书中签名的八名中,有四名就是西递和宏村人。崇文重教、光宗耀祖是徽州世代族人的道德激励。“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族人时刻牢记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家训,各个村落或建宏伟的书院,或利用简陋的塾室,延请饱学之士谆谆施教。正是这种治学施教的传统,在徽州这块“辟陋一隅,险阻四塞”的土地上,氤氲了“文风鼎盛 ”,“不废诵读”蔚然景象。

  自宋代科举成功到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徽州儒生通过公平竞争跻身上流社会者数不胜数,所谓“一科同郡两元”、“ 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四世一品”等等;徽州共走出过28位状元,出过17位宰相,名臣辈出。而“以文垂世”者如朱熹、戴震、胡适等亦可称得上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巨擘;在政治、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医学、科技、饮食、书画、雕刻、建筑、园林等领域,徽籍名人更是灿若繁星。

  宏村里的“民间故宫”

  访宏村不能不访承志堂,这座民居不但规模宏大,布局讲究,结构完整;且工艺精良,装饰精美,是黟县境内保护最完整的院落建筑,也是皖南民居的典型代表。

  承志堂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为清代大盐商汪定贵的私宅。内有大小天井九间,七处楼宇、60余间厅堂,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整个住宅分为外院、内院、前厅后堂、东西两厢、书房厅、鱼塘厅、小客厅、回廊、厨房等。还有专门用于打麻将的“排山阁”,吸鸦片的“吞云轩”,以及保镖房、佣人房、小书房、井台、地仓、贮藏室、马厩等。俨然一个设施齐备的城堡,有“民间故宫”之号。

  承志堂的规模和宏丽彰显了当年徽商的实力和气度,进入院门为前院,院内设有用于停放轿子的轿廊,廊侧为保镖和男佣的住房。院墙内侧特别安置了防范盗贼的护墙板,遇有歹人深夜凿墙打洞,必使墙板“砰砰”作响,两廊保镖和仆人自来捉贼。前院东侧有供晚辈读书的书厅,轿廊西侧是鱼塘厅,因为紧靠村中一个三角形空地,工匠在此设计了精巧的小天井和小鱼池,通过栏杆引“牛肠”渠水流进流出,几尾锦鲤隐约水际,在塘沿的美人靠可凭栏观鱼。前厅右侧设有井台、女佣住房;左侧为小客厅,供等候的客人休息、饮茶之用。小客厅有旁边门,可以通入花园,小客厅还连接“排山阁”与“吞云轩”两处较为隐蔽的空间。

  承志堂的另一大特色是它拥有大量精美绝伦的砖、木、石雕艺术珍品。特别是各式木雕,虽经百余年时光的消磨,至今仍惟妙惟肖、精美绝伦,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木雕工艺的高超。据说当年建造承志堂时共花去白银60万两,其中仅木雕表层镀金就用黄金100两,全屋所有木雕由20个工匠历经4年才雕刻完成。

  在承志堂的木构件和门窗中也点缀了大量的木雕装饰,题材从“官运亨通”、“财源茂盛”,到“富贵用葆”、“多福多寿”,大多表现了吉祥如意的传统文化主题。这些疏密有致、简繁得当、技艺高超的精美的木雕使承志堂这幢恢宏的建筑笼罩在绚丽、斑斓的色彩与光环中。

  如果说客家土楼意象是一种静态雕塑感,北方四合院意象是一种严谨秩序感,那么,徽州村落的意象就是一种神逸流动感。穿村而过的潺潺溪流、步移景异的绵绵街巷,马头墙的重复跳跃与递进,似乎都在都传达着这种强烈的律动。厚重深沉、细致精巧,婉约秀丽,空灵飘逸,这些恐都难以概括西递、宏村的精彩,言不及义,也许最令人感动的还是你身临其境那一刻的无言吧。

  徽州人的建筑“礼法”

  在中国传统社会,“礼”是国家统治的思想利器。礼可以明确人伦、厘定尊卑、辨别是非,几乎是处理一切重大事情的手段,可以说,礼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还是一系列行为的具体规则。事实上,在传统社会,礼与法的界限往往是极为模糊的,礼往往具有法律的效力,而很多律法本质上就是礼法。徽人“聚族居,最重宗法”,“簇也,聚也,其间贤愚贵贱,固不相牟。一是皆以人道亲亲收之。”徽人纵使有足够的金钱购地架屋,也多尊重宗族的整体利益,在族中长老的指导和参与下进行,依此修建的民居自然不示张扬,其型制、高度都与左邻右舍的屋宇相近,避免自家住宅积压周围房屋的风水。

  至于西递住宅的内部,其布局设计也处处不离传统礼仪,以实现其“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的功用。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和尊卑有序、长幼分明的人伦思想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礼教文化无论是在官式建筑还是民居建筑中都有所体现。礼教文化讲究中庸、秩序、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观念,这些在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室内家具布置以及家庭成员的活动区域划分等方面均有所体现。譬如在空间布局上,以厅堂为中心,厅堂与天井为中轴线,对称布置厢房。体现出中正有序;厅堂的层高较高,其上不设厢房,以体现上尊下卑。其中的主要空间都串联布置在纵向的主轴线上,次要的空间则并联一旁,正厅堂一般设在在中间一进或最后一进,体现其位置的重要性。在空间的使用划分上,楼上中厅为祖堂,虽然采光较好却不住人,专门供奉祖先牌位。楼下的中堂为厅堂是长辈主持家法、训诫子弟、宣扬家规的场所。其起居生活中,“男治外事,女治内事严格地界定了宅居内部空间范围,以中门为界,前庭是会见男宾之处,后庭为女眷活动之地。

  西递民居外墙门面装饰

  西递民居的外墙大门,通常以门罩或门楼加以装饰。

  明代门罩以水磨砖叠涩几层线脚挑出墙面,顶上覆以瓦檐,手法简洁。年代稍后的民居则用水磨砖在门框上部砌成垂花门形状,两垂莲柱间施二枋联系,檐下用砖椽支承,布置疏朗,大方得体。

  清代门罩在枋间两端兜肚部位大多施以砖雕,枋上亦用砖雕彩画,后期渐趋精细繁琐。正门的门额上常题写字牌表明宅主身份、文化修养,或题吉祥字。一般住宅,正门有里外两层门扇,外层是漏空菱花格扇,里层是木板门扇,上面包铁皮,打上泡钉,漆以黑色,称为铁皮门。门扇外侧贴地有门槛,称为“门扶盏”。菱花格扇空灵剔透,使防卫森严的正门显得亲切近人。

  徽州民居的外墙几乎不开窗,尤其是底层,这是出于防盗需要。墙上有时开小窗数处,均以水磨砖制框,上部加砖檐,俗称窗眉。外墙抹石灰,清代常用石板砌裙肩,墙角立角柱石,均与墙面砌平,民居的外观在整体上十分素洁。

  徽商与徽州建筑

  徽商萌芽于东晋,是中国四大商帮之一。早期徽商发展缓慢,南宋期间,北方汉人大量南迁,徽州人口急速增长,土地压力增大,迫使更多的徽州人外出经商。明中叶以后,徽商崛起,傲视群英,特别在盐、木、茶、丝、药材、典当等项目的经营贸易上,独领风骚数百年,从“扬州为徽州殖民地”、“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等说法,可见徽商实力之一斑。致富后的徽州商人,为了报效桑梓和光宗耀祖,将大量资本输回家乡,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在徽商的住宅里,就有很多反映商旅生活、亲人盼归内容的木雕作品,如名为《商旅回归图》的一幅木雕作品,就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徽州商贾生活,画面里的男人背着包袱,夹着雨伞在山路上行走,神色匆匆,画面上的女人倚在门旁,向远方眺望,神情忧伤期盼。

分享到:
编辑:dongjing
有关  建筑 徽州 文化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点排行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