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字晓岚,是18世纪我国杰出的学者,卒于清嘉庆十年,谥“文达”(以下称文达公)。文达公一生嗜砚如癖,和其他文人一样,砚台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他的堂号是阅微草堂,也有“九十九砚斋”之称,可见其收藏之丰。在流传至今的文达公遗物中,大部分是砚。在《阅微草堂砚谱》中可见到藏砚的拓片,除了乾隆帝御赐的一方之外,其余都是他自己多年收存或友人所赠。文达公新疆赦回京师之际,惶恐不安,此时他的恩师刘统勋(刘文正公)赠给他一方旧砚,文达公刻上铭文“砚材何须米颠评?片石流传授受明。此是乾隆辛卯岁,醉翁亲付老门生。”后来四库馆开,大学士刘统勋首荐纪晓岚任总纂官。对于恩师的提携与信任,他万分感激,这方砚台就是师生情谊的见证。嘉庆九年五月刘墉赠砚,文达公铭记:“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笑乐,殆亦后来之佳话欤?”时隔二百年,现在这些砚有的为纪氏后裔家传,一部分由文博单位收藏,其余散落于民间。
我认为其价值不仅在于这些石砚本身,而是文达公每砚必铭,所有藏砚都镌刻着体现一代文宗睿智才思的铭文。比如他在一方形似荷叶的随形砚上铭文为:“荷盘承露,滴滴皆圆。可譬文心,妙造自然。”
以石材的优良特质暗喻人应具有的品格,这在他的几方砚铭当中有所体现。类似这种思想的还有“竹节砚”,铭文曰:“介(“介”字表示耿直、有骨气)如石,直如竹;史氏笔,挠不曲。笋不两歧,竿无曲枝;孤直如斯,亦莫抑之。其断简欤?乃坚多节。略似此君,风规自别。”下岩石砚铭为:“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和。”月池砚上的铭文是这样写的:“视之似润,试之则刚。其殆貌为恬静,而内隐锋芒。”还有“坚则坚,然不顽”,完全是一种拟人化的文思。在乾隆统治时代,作为汉臣,在满族贵胄与高官中周旋,不能不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保全自己,才能发挥个人才干,做更多的事情。我想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就是蕴藉含蓄,要求表达意思时“语忌直率,意贵透彻。”外柔内刚,像我们现在常说的既要有灵活性,又要坚持原则一样。文达公砚铭文意洒脱,涉笔成趣,从中又深感他的为人、为官、为文、为事之理。石砚的品格也就是纪文达公的品格。
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近照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