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是以速度见长的,不仅创造了历史之最,还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新出现的城市群建设,更将城与城的边缘模糊化,形成了更大规模的隐形城市地带。
城市建设直接带动地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多种产业,对经济的推进是全方位的。但是,当"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城市,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
房子越来越贵,空置率越来越高。这里所说的高空置率,一方面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年度报告,一方面来源于经典案例。前者提供的数据是:2010年全国待售商品房为1.91亿平方米;后者是指那些花大价钱打造出来的一座座"新城",比如河北占地面积达2.5万亩的"京津新城",如今建成已经三年,入住率却只有10%。
道路越修越宽,拥堵越演越烈。为拓宽道路不惜砍树拆房,但行路难仍是当今中国城市的普遍问题。只要是城市,早晚高峰期出现的拥堵已经常态化,节假日车辆使公路变成停车场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业内人士在发明了"交通拥堵指数"这样的专业理论来研究解决办法的同时,也无奈地将这种情况戏称为"城市肠梗阻"。
绿色越来越少,雾霾越来越多。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城市犹如企业,其主要目的是运营和产出。从早期的工商业,到后来的服务业,给城市注入了大量财富,聚集了旺盛人气。城市成了资本运营的中心,建造和规划都要围绕经济展开,自然环境也越来越被人工场所覆盖。于是,楼群取代了树林,道路硬化了草坪。城市不但很难再依靠自然存在的树木和花草来降噪降尘,置换新鲜空气,密集的建筑和车辆产生的排放还形成了热岛效应。不少城市常年处在阴霾的包裹之中,使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杂质明显高于农村。
这样的城市表面上日新月异,但是如果连道路畅通和呼吸新鲜空气这样的事情都成了问题,居住者很难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幸福感。当年西方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建筑学者将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容器",生态学者将这样的城市称之为人压倒自然后所建造的"帝国",社会学者将这样的城市称之为"高物质,低层次"……应该说,片面追求高速度,带来的美好只能是表面和短暂的。要使我们的城市有质量地提升,科学发展才是根本。
科学发展的城市是渐进的。所谓"渐进"是与"冒进"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说,目前建筑领域出现的高空置率,也与冒进式发展不无关系。渐进式发展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定发展思路,讲究实事求是。依照这样的思路,城市建设不是为了攀比,而是考虑当地的现实需求,根据当地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科学发展的城市是均衡的。所谓"均衡"是与失衡相对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任何一种建设的失衡都与短期行为有关。而每一种短期行为,都可能给城市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交通拥堵就是车辆增速与道路发展失衡的结果。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发展公共交通与拓展道路。但是,为了体现发展效果,不少城市只采取了拓展道路的办法,不仅导致了道路越修越宽,拥堵越演越烈的后果,大面积的硬化路面还造成了新的失衡--阻断了雨水下渗的通道。每逢大雨街道便成了河道,形成城市汪洋。
科学发展的城市是绿色的。美学家早就把色彩视为美的第一要素。但是,直到现在才有城市将基本色视为城市建设的要素提出。也就是说,在一味追求速度的建设中,不少城市连色彩可能给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都无暇顾及了。水泥、玻璃和金属的色彩使城市变成了工厂,从根本上降低了城市的自然度。现代科学认为,绿色是生命之色,是体现城市宜居程度的根本性指标。尤其是高大型树木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空气的质量。
二战结束后,善于思考的民族性格对德国的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德格尔就将筑、居、思进行了整合,警示世人:急迫的任务不是建造,而是思考建造的意义。事实证明,速度可以解决城市"筑"和"居"的问题,如何使建造的城市不是"容器",不是"帝国",摆脱"高物质,低层次"的局限,成为可以诗意栖居的"家园",必须有"思"的介入。
中国城市,你"慢"些走。
(祁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