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福州市内河综合整治工程导则》25日对外公布。导则以打造“沿江、沿河、环湖、达山、通公园”的具有福州特色的“绿岛链”系统结构,营造“文化绿岛链”“闽都慢生活”为设计总目标,对内河沿线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内河沿线将形成三大出行系统
导则指出,在总体规划的控制下我市内河沿线将形成滨水步行圈、休闲自行车道、水上游览三大系统。滨江绿带沿线形成多种不同的游览道系统,提供不同的观景游憩体验方式。
其中滨水游览道设置宽度一般不小于5米,当绿化带覆地较窄时,游览道系统可作并线处理,保留原滨河步道功能,沿江布线;当绿化带覆地较宽时,游览道系统可作分线处理,可从林中穿行。
休闲自行车道总宽度不小于3米,当绿化带覆地较窄时,休闲自行车道双向宽度为2.5米,单向宽度不应小于1.5米;当绿化带覆地较宽时,可骑慢行道双向宽度为5米,单向宽度不应小于2.5米。
设施突出人性化需求
导则指出内河沿线主要人行园路、广场、人行桥应设置无障碍设施。路面应平整、抗滑、耐磨;路面结构应有足够强度;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和水稳定性。
景观小品设计应符合总体设计的功能和景观要求。需与景观场地铺装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满足人体工程学原理,满足使用者的舒适度。其中坐凳以选用石材、木材为主,转角处不应有尖角、锐角出现。坐凳需满足人体工程学原理,基本高度为0.4~0.45米。为满足老年人需求,沿线需布置满足老年人高度需求的坐凳,建议高度为0.5-0.6米。同时考虑到冬天老年人的需求,部分原有石座椅增设木质隔条,增设木质靠背坐椅。
绿地内的主要园路、慢行道、园林建筑、服务设施等应提供多种标志和信息源。标志应设在各种残疾人能够识别的醒目位置。
导则要求内河沿线公共绿地内建筑入口均为无障碍入口,建筑入口均有出挑楼板作为雨棚,底层入口大门均不设置门槛,入口处提供专用无障碍坡道。内河沿线公共厕所应设置无障碍卫生间。公共部位走道净宽最小处为1.5米,走道两侧没有阻碍通行的障碍物,地面采用平整,防滑材料作面层;地面不同材料交界处提供专用无障碍坡道。
尽可能保留现有大树
导则指出内河沿线要尽可能保留现有大树,迁移形态差、病虫害乔木,增加色叶乔木,重新梳理植物组团,形成整体统一的乔木林群落。要充分运用乡土树种,注重常绿和落叶、速生和慢生的合理搭配。老年人活动区的常绿乔木应不少于40%,庇荫面积宜大于儿童活动范围的50%。行人通行场地,树木枝下高度应大于2.0m。停车场乔木枝下高度应为:小型车不小于2.5m,大中型汽车不小于3.7m;
采取保留和改造方式,对陆域景观功能宽度不足处按亲水平台方式进行适当拓宽。新增亲水平台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晴天有污水排放的出水口应全部截污
为使我市内河截污工程设计更加符合福州市实际,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运行可靠我市还制定了《内河截污设计导则》。
该导则要求晴天有污水排放的出水口应考虑全部截污。截污管应考虑设置在岸上,岸上确实没有条件的可将截污管设置在河道内侧靠驳岸处,并明确定义为临时管。截污管原则上就近以自流方式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或适当延伸支管接入附近污水干管,确实无法自流接入的设置小型泵井提升后接入并应论证其必要性。
截污管出入应考虑市政污水管网的接纳能力,在评估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后确定是否接入污水管网。对于市政污水管网无法接纳的截污管,应考虑自成系统,设置局部处理设施或设置调节池或直接引至污水厂处理。对于直接接入市政污水管道的截污管,应在接入口市政管前设置控制设施,如电控闸门等设施,以便控制截流流量,减少对市政干管的冲击。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CHLA.COM.CN